为什么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
顾名思义均田制就是人均耕地分配制度,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其中又分为了永业田和口分田。其中分配下来的耕地之中,十分之二属于永业田。永业田的意思就是人死之后可以传给后代,时代传递下去。而口分田则与之相反,在拥有人去世之后则归还朝廷重新分配。同时不同的社会地位所得到的耕地也不同,例如尼姑、和尚等,只能得到口分田,没有永业田;工商行业的人只能得到人均分配耕地的一半;达官贵人则又不同,可以得到优厚的分配待遇。
租庸调制
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租庸调制,这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国家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调,而这一制度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就比如陆贽就曾赞许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同时还说“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可见当时租庸调制的出现,的确是为唐朝的经济带来了增长。那么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么去征收的呢?
租庸调制详细记载
首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进行户籍记录(未记录的则为黑户),然后规定每人每年要缴纳粟二石,这便是租。另外还需缴纳不同数量的绢、绵、布、麻等,这就是调。同时需要每一年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果国家不需要的时候,可以用绢、布等替代,缴足数量则可以免去徭役,这也就是庸。所以租庸调制实际上是这三部分组成的,并非只是单纯的粮食付出,其中包含了金钱、粮食、物资和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