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成语立木城南的典故

成语立木城南的典故

成语立木城南的典故

 公元前359年,秦国国都雍城南门竖起了⼀根三丈⾼的⽊头,就在这根⽊头⽴下的那⼀刻,中国历史上许多事件的伏笔已经悄⽆声息地埋在了雍城那历经风霜、坚实厚重的肥沃黄⼟之中。

战国中前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中,位于关西的秦国在政治、经济、⽂化各⽅⾯都⽐中原各国落后。与之相邻的魏国就远⽐秦国强⼤,并且从秦国夺去了河西⼀⼤⽚⼟地。

秦孝公即位后下决⼼发奋图强,赶超关东诸国,他知道对于国家的发展崛起来说最重要的是⼈才,就下了⼀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还是外国⼈,谁要是有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赏赐他⾼官厚禄。”

秦孝公这样⼀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的⼈。卫国有⼀个贵族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他在本国得不到重⽤,就跑到秦国来求见秦孝公。商鞅对秦孝公说“⼀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切改⾰也就容易进⾏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副丞相),让他全权负责改⾰⼤事。

商鞅起草了⼀个改⾰的法令,但是怕⽼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在都城的南门竖了⼀根三丈⾼的⽊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赐⼗两⾦⼦。”⼤伙⼉先是议论纷纷,⽽后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上去扛⽊头的。

商鞅知道⽼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提到五⼗两,没想到赏⾦越⾼,看热闹的`⼈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去扛。这时,⼀个勇敢的⼈(历史本来应该记住这个⼈的名字)从⼈群中⾛了出来,说“我来试⼀试。”他把⽊头扛起来就⾛,⼀直搬到北门。

商鞅⽴刻派⼈赏给这个敢于第⼀个“吃螃蟹”的⼈五⼗两黄澄澄的⾦⼦,⼀分也没少。

这件事⽴即在全城传开了,⼀下⼦轰动了秦国,⽼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

南门⽴⽊在秦国百姓中树⽴起了商鞅的威信,他就趁热打铁把起草的改⾰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规定官职⼤⼩和爵位⾼低以军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多⽣产粮⾷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贫穷的,连同妻⼦⼉⼥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公元前350年,商鞅⼜实⾏了第⼆次改⾰,改⾰的主要内容是⼀、废井⽥,开阡陌;⼆、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三、为了便于向东发展,迁都咸阳。

商鞅深知只有强⼤的农业才能⽀持不断扩⼤的战争,所以他重农抑商,⼤⼒发展农业,并通过严谨的法律对农业实⾏有效的宏观管理,还⼤修⽔利⼯程⽀持农业的发展。秦灭楚时发动了六⼗万的⼤军,打了将近两年,如果秦国没有发达的农业,进⾏这么⼤规模的战争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商鞅还把其师李悝的《法经》改为《秦律》,推⾏全国,这是⼀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法忍受的繁杂、严厉、苛刻的法律。从此以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成功⽽有效地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直到秦始皇,最终使秦国完成了灭掉六国、⼀统天下这⼀伟⼤⽽⼜艰巨的历史任务。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三丈之⽊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民怪之,莫敢徙。复⽈“能徙者,予五⼗⾦。”有⼀⼈徙之,辄予五⼗⾦,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制定新法完毕,尚未颁布。他恐怕百姓们不信赖⾃⼰,于是在秦国都城的南门⼝竖⽴了⼀根三丈长的⽊杆,召集百姓,告⽰说“如果有⼈能将⽊杆移⾄北门,赏赐⼗⾦。”

众百姓听了很奇怪,不知他是什么意思,都不敢贸然去移。商鞅⼜说“能移⽊杆⼈,赏五⼗⾦。”这时,⼈群中⾛出⼀个⼈来,将⽴⽊搬⾄北门,商鞅当众赏赐了五⼗⾦,以表⽰⾃⼰⾔⽽有信,不欺骗百姓。

事后,他便颁布了新法。

后⼈⽤“⽴⽊南门”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办事情,应该⾔⽽有信,⽅能取信于民,绝不能朝令⼣改,失信于⼈。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因此与⽇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的国家。此乃为商鞅南门⽴⽊和⽴⽊为信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和“徙⽊为信”就是从这⾥来的。“⽴⽊南门”意思是⽤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定要推⾏开来。“徙⽊为信”(徙迁移。信信⽤)意思是指说到做到,⾔⽽有信。这个典故启⽰⼈们做⼈要以诚为本,说到做到,才能树⽴威信。以诚为本,依法治国,照章办事,才能够取信于民,得信于民,才能够做到令⾏禁⽌,政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