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七律中秋望月四首其一赏析

七律中秋望月四首其一赏析

七律中秋望月四首其一赏析

中秋望月

杨逸明

数逢三五月圆时,偏到中秋始赋诗。

独步他乡常踽踽,相思此夜最痴痴。

萧骚华发飘霜径,廖廓清辉泛酒卮。

我觉婵娟解人意,总先心迹让她知。

这首诗是一首写游子思 乡怀亲的诗。诗的第一联,“数逢三五月圆时,偏到中秋始赋诗”。诗一开首便紧切诗题,交待时令和写诗的动机。数,屡姿。时序更替,岁月流迁,不知道、数不清多少次相逢月圆的时候了。中秋月夜,万里晴空,月光如水,诗人独步月下寻诗,月光与人遥遥相对,意境空旷、寥廓更显月轮和人的渺小,更能渲染人的孤独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就更加浓烈,所以,此时诗人有强烈的写诗愿望,故说偏是中秋始赋诗。这里已经铺排好与下一联的联接。第二联,感事抒情。“独步他乡常踽踽,相思此夜最痴痴”。独,孤。踽踽,形容走路孤零零的样子,随着诗人越行越远,思人那种孤寂的愁绪也越来越浓,特别是中秋佳节是团圆节,诗人离开家人,独自在异乡漂泊,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何等浓烈。这两句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联,也是感事抒情,“萧骚华发飘霜径,寥廓清辉泛酒卮”。这联写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时光易逝,岁月难留,更进一步描写诗人节日怀亲思人的孤独愁绪。萧,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骚,扰乱,不安定;华发,白发;飘,随风飞动。“萧骚华发飘霜径”这句是虚写,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也就是把诗人的孤寂情绪扩大化。读者可以想见,诗人踽踽独行于异乡,风不安分地吹乱了他的白发,所走之路都被染成霜色了,是一个多么孤独的人,那种孤寂的愁绪,深深感染读者心灵,使读者感同身受。一个“飘”字,可以想见诗人人生道路的艰辛与曲折,更加突显离人愁绪。寥廓,空旷、寂寥,面对空旷的清辉,更感寂寥、孤独,无以排遣,只有泛酒卮,借酒消愁了。清辉的空旷,酒卮的小,对比更能渲染诗人的乡愁,乡愁之大就像是寥廓的清辉那样大,酒卮那样小,饮得完那乡愁吗?正如宋·李清照的愁一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第四联,结情,“我觉婵娟解人意,总先心迹让她知”。此情此景只有天上的明月知道呢,所以诗人总是把心里想的先告诉她,这里“她”是指明月,拟人修辞。读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又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在饮的酒中品的是相思、是离愁啊!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整首诗通篇构思精巧,疏密有致,虚实结合,层层递进,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通过对时境的描写来渲染心境,诗人从中秋望月触景生情着笔,描写中秋思乡怀人的强烈情感,时境有明月、独步、白发、霜径、清辉、酒卮;心境,赋诗、相思。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时而在月下独步,时而对月叹息,时而邀月对饮的情景,强烈刺激读者的感官思维,震撼读者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唐·白居易)。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时空交替,空间交换使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读后感慨万端,不禁嘘唏,使我久久沉浸在诗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