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史鉴不卑不亢宠辱不惊整句
第九篇第27章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衣拼音yī、yì。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上衣,本义即上衣,古代下衣叫裳。后为衣服的总称。如《韩非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又引申为覆盖在或包在物体表面的东西。以上义读yī。由衣的作用引申出包裹、覆盖的意思。衣也有穿衣的意思,用作动词,读yì。如《孟子-腾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衣也是个重要意符,从“衣”的字多与衣着有关。“衣”在左边时变作“衤”,如衬、衫、袖、裙、被;在下边时仍作“衣”,如袋、袈、裘、袭;在左下时也作衣,如“裁”;在上边也作衣,如裔;“衣”字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中间插入一个字时“衣”大多作意符,如衮、衰、亵、裹等。
衣还是一个中华姓氏,人口稀少,但非常古老,黄帝25个儿子中,得姓者14人12姓,衣是其中之一。
敝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用木棍把布打破的形象。本意是指破旧,如“敝帚自珍”。引申义是败坏,衰败。如《左传-襄公九年》“还师以敝楚”。又如《史记-乐书》“土敝则草木不长”。敝也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如敝处(本处);敝房(对人说自己妻子);敝国(自己的国家),敝人(指自己)。
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汉桓宽的《盐铁论·贫富》“ 原宪之緼(yun第四声)袍,贤於季孙之狐貉。”又如唐代杜甫的《大雨》诗“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緼袍。”
依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只有丝绵,一般人用不起。《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的“岛夷”是指海南岛黎族先民,“织贝”是指木棉纺织品,可见2500年前黎族先民就掌握了棉纺织技术,但是,那个时候的海南还不在中国的统治范畴,和中原的交流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