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汉语里的“公”都指人,春秋战国时期,一国之君都以“公”称呼
没有具体何人的,爵位是指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另外,还有就是对敬重的人的尊称,我们古代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有许多以显示我国传统文明的平等的“礼义称呼”。当然许多都含着“尊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