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鼎新革故意思是什么

鼎新革故意思是什么

鼎新革故意思是什么

鼎新革故(dǐng xīn gé gù),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周易·杂卦》。

鼎新革故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鼎新革故(dǐng xīn gé gù),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周易·杂卦》。

这则成语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即革除旧的,建立新的。其结构为联合式,含褒义,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

鼎新革故成语出处

《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后人从此卦语中提炼为“鼎新革故”作为一则成语,亦作“革故鼎新”。

鼎新革故成语典故

大禹建国后,继承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黄帝铸鼎的传统,并发展创新。夏朝建立之后有德政,按照贡赋制度,九州的州牧(官)向朝廷进贡金(当时把铜称作金)。大禹用九州进贡来的这些金(铜),铸成九个大鼎,把各州的有害生物和恶兽神怪都铸在鼎上。这九个鼎都放在朝廷大门外,让民众知晓。于是民众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迷路,就会避开那些有毒生物和恶兽神怪。大禹用九鼎来协调朝廷和九州民众的关系,以承接天意。

九鼎象征九州,以显示夏王为九州之主,天下统一。商时,对鼎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拥有国家政权的象征,还被神化为获得“天命”的传国宝器。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郏(今河南洛阳境内),表明是天命之所归。因此,在《周易·杂卦》中记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此表示除旧布新。

鼎新革故成语寓意

革故和鼎新是事物变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过程,革故是鼎新的前提,鼎新是革故的结果。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强调的是革故,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说的是鼎新。鼎新革故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更替,是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正如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在其著作《太玄·玄摛》中所言:“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创新精神,早在公元前1600年,,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字箴言刻在器皿上,用以时刻提醒自己。从《诗经·大雅》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种创新求变的理念不断被阐扬,不断告诉人们创新是鼎新革故的实质、核心和根本,也是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元素。

鼎新革故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鼎新革故”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宋·曾丰《淳熙丙午与閤皂化士彭正夫道人五羊相别开禧乙丑复会于五羊赠二长韵》其一:“鼎新革故丹成后,乘兴逍遥汗漫游。”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速沾雨露,以就去邪归正之心;毋犯雷霆,当效鼎新革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