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小失大意思是什么
贪小失大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
贪小失大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贪小失大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
该成语的意思是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贪小失大成语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贪小失大”。
贪小失大成语故事
战国中后期,燕昭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希望振兴国家。他曾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才,以增强国家的实力。赵人乐毅本在魏国做官,但因不被信任而离魏奔燕,向燕王纵论兵法,深得燕王赏识,被拜为亚卿。乐毅忠肝义胆,为燕国尽职尽责,竭尽所能。不久,燕国实力越来越强,而它的仇敌齐国却越来越不景气。因此,燕王就委任乐毅为大将,联合秦、韩、魏、赵军队,合五国之力,一起进攻齐国。
齐闵王闻讯后,急忙调兵遣将,令触子为先锋官在济水迎战。触子见联军气势高涨,为避其锋芒,挫其锐气,坚守壁垒不战。他认为,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五国之间都有嫌隙,日子一久肯定要产生摩擦。而且联军远道而来,粮食等物资都要从很远的国内长途运输,这样下去,拖也能把联军拖死。所以,虽然天天有联军的兵士们前去骂阵,但齐军就是置之不理,乐毅这边也没有对策。正在无计可施之时,糊涂的齐滑王却帮了联军的大忙。他见触子只守不攻,觉得有损齐国的威风,命他立即出兵。触子无奈,只得被迫迎敌,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不知所终。
齐军大败后,幸亏还有齐将达子引领残军且战且退,一路上又被乐毅的伏阵截杀,从济水狂奔几百里,一直退到齐都临淄以西的一个叫做秦周的地方才停下来,准备死守临淄城。
齐军败得冤枉,士气不振。达子是个老实人,心里着急,他想犒赏士卒以振奋士气,可是又没有钱,于是就去求齐滑王,希望他能发放城内国库的金币犒赏三军。
齐闵王本来对达子的败退就很恼火,一听还要他库房里的金币,更是火冒三丈,他拍案大骂道:“达子你这个残兵败将,仗没有打好,还妄想要我的赏赐!你马上给我出去死战,否则提头来见我!”
达子一听到这句话,仰天长叹,心想:昏君不知审时度势,必然没有好下场,齐国肯定没有希望了。无奈之下,他只能率领残部冲进敌阵,拼力搏杀,结果不幸战死沙场。达子一死,五国联军长驱直人,杀进临淄,抢走了齐国宗庙里的重器,还闯进美唐(齐闵王藏金处),将其洗劫一空。齐闵王因贪图少许金币而使得国家蒙受巨大损失,结果自己也只好逃离齐国避难。
贪小失大成语寓意
闵王由于拒绝了齐将达子发放城内国库的金币来犒赏齐军的请求,结果导致齐军一路溃败,五国联军一直追到齐国国内,不仅把美唐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还所向披靡,使齐国七十余座城沦陷,闵王也仓皇出逃。闵王的这一做法可谓是因小利而失去了国家,也遭到了天下人的耻笑。
该成语故事告诉人们,贪图小便宜的人,为得到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忘记了长远利益,但实际上,却会失去更多!像闵王那样贪小失大的案例,不仅在古代并不鲜见,即使是到了现代,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也俯拾即是。许多喜欢占便宜的人,都是因为只注重小细节,而不看重大的方面,忽视了长远利益,其结果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在做一件事情或做出某一项决定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它对自己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它对自己现在的影响,还要想到它对未来的影响,而且要全方面考虑,否则就会因为小事而耽误了大事。更进一步地说,有时做决定往往在一念之间,结果反而酿成极大的错误,追悔莫及。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工作中,都要三思而后行,能屈能伸,不断反省和矫正自己,切勿因小失大,冲动行事,否则,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贪小失大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运用示例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这叫做“贪小失大”,所以为人切不可做那讨便宜苟且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