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朽木不雕意思是什么

朽木不雕意思是什么

朽木不雕意思是什么

朽木不雕(拼音: xiǔ mù bù diā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

朽木不雕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朽木不雕(拼音: xiǔ mù bù diā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

朽木不雕指腐烂的木头不可雕琢;比喻局势或人已经糟糕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朽木不雕成语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朽木不雕”。

朽木不雕成语故事

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曾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宰予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附和别人,善于言辞,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开始的时候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觉得他会很有出息。但是后来孔子逐渐发现了,宰予并不是他心中的好学生,而且恰恰相反,是一个不肯受他教育、不堪造就的人。

宰予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迷信孔子,也不崇拜孔子竭力推行的那一套“周礼”。当时的习俗是父母死了,儿子要守三年的孝,宰予公然反对,说守孝一年就够了,用不着三年那么长。孔子十分恼怒,指责宰予是个不仁不孝的家伙。一次,宰予请孔子谈谈古代圣王的德政,被孔子一口回绝了,孔子认为宰予根本就不配谈这个问题。

孔子大白天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很是伤感,生气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原来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如今看来不能光听一个人说什么,还必须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开始,我改变了态度。”

后来,记载在《论语·公冶长》中的“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被简化为成语“朽木难雕”或“朽木不雕”,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成器,用来比喻一个人不受教育,不堪造就。

朽木不雕成语寓意

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解释了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注重后天的学习,最后没能成就一个人才,而是成为了一个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人。天才固然如此,反之,一个普通人,如果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接受教育,就不会成为对社会做出大贡献的人。一个人若不受教育,不被造就,只会令人失望。成语告诉人们,人生是在不断地肯定别人和被别人肯定中成长的,无论是朽木还是美玉,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朽木不雕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朽木不雕”指腐烂的木头不可雕琢;比喻局势或人已经糟糕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运用示例

唐·令狐德棻《周书·杨乾运传》:“今大贼初平,生民离散,理宜同心戮力,保国宁民。今乃兄弟亲寻,取败之道也。可谓朽木不雕,世衰难佐。”

作家·江红《永乐大帝之盛世重华》:“好你个夏原吉,身为重臣,朽木不雕,岂可误国!此事办不好,朕不要你的乌纱,朕要你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