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尖蜜拉介绍

尖蜜拉介绍

尖蜜拉介绍

尖蜜拉是桑科菠萝蜜属常绿乔木植物。尖蜜拉的全株具乳汁;叶互生,革质,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面光亮;花序常单生,少数聚生;花期为春季。

尖蜜拉原产于马来西亚和墨西哥,中国海南、福建、广西和云南也有栽培。尖蜜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宜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尖蜜拉用种子繁殖或芽接法繁殖。

尖蜜拉果可鲜食,果肉柔软,味浓甜而芳香,也可加工制果酱、蜜饯、果汁、果冻和制罐头;果皮、肉质花轴可作饲料;种子富含淀粉,经煎煮炸熟后可吃或作菜肴。除此之外,尖蜜拉枝形美观,叶大浓绿,适于庭院栽植;并且尖蜜拉材质坚硬,可作家具。

尖蜜拉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0-20米,尖蜜拉的全株具乳汁,树皮厚。胸径达30-50厘米;老树常有板状根;树皮厚,黑褐色; 小枝粗2-6毫米,具纵绉纹至平滑,无毛;于嫩枝、叶、花序梗、托叶都被有长3-4毫米的褐色硬毛。叶互生,革质,长卵形,长12-27厘米,宽6-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面光亮,叶尾尖,叶面黄绿色至深绿色,叶脉长毛。幼芽有托叶包裹,托叶外披褐色刚毛,里面光滑无毛,早落,枝条上留有托叶痕。花序着生树干或枝条上,花序常单生,少数聚生,夹生叶腋间,长圆棒状,雌花序长4.5-7.2厘米,宽1.5-2.4厘米,雄花序长6-7.6厘米,宽1.0-1.6厘米,雌花序梗较雄花序梗粗壮,花序梗黄绿色,密被褐色硬毛。果实长椭圆形,纵径23-46厘米,横径9-16厘米,单果重2-4千克,较轻,果皮刺也不尖硬,果皮黄绿色,成熟时呈黄色接近褐色。成熟果实几乎无胶液,果皮与果肉易分离,剥离可使果胞成串留在果心上,食用方便,果肉黄色至暗黄色,甜香味浓,质地介于干胞和湿胞间。种子形状多样,圆形、肾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等,长2.5-3.3厘米,宽2.1-2.5厘米。花期为春季。

尖蜜拉产地生境

尖蜜拉原产于马来西亚和墨西哥,在马来半岛和泰国南部分布很广,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婆罗洲、苏拉威西岛、摩鹿加等地也有种植。中国海南、广西、云南西双版纳、广东湛江等地有零星栽培。尖蜜拉是典型的热带果树,尖蜜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海拔1000米以下,肥沃、排水良好土壤中生长发育最好,耐寒力较弱。宜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

尖蜜拉繁殖方法

尖蜜拉用种子繁殖或芽接法繁殖。

尖蜜拉栽培技术

尖蜜拉栽培管理类似菠萝蜜,具体参考菠萝蜜栽培技术。

繁殖方式主要有3种。其一为种子繁殖,较容易,从成熟果实中取出种子洗净,播于苗床,14天左右种子陆续发芽,发芽率90以上。其二为芽接,类似菠萝蜜,可芽接在尖蜜拉、菠萝蜜等砧木上,砧木生长8-11个月时芽接效果最好,此时砧木茎粗0.8-1厘米,4-10月为芽接适期,芽接25天后解绑,随时抹除砧木自身萌芽,使接穗芽健康生长。该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种子苗或芽接苗在移栽时注意勿伤主根,否则苗木生长弱甚至死亡,幼苗在苗圃和栽植后需要轻度遮阳。其三为组织培养,成苗较难,张翠玲等以尖蜜拉老茎干上不定芽进行外植体组织培养,获得完整植株,为规模化培育种苗打下良好基础。

尖蜜拉主要价值

尖蜜拉食用价值

尖蜜拉成熟果肉味浓甜而芳香,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5%,总糖38.6%,淀粉1.26%,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3.43克,风味比较好蜜拉果可鲜食,果肉柔软,可加工制果酱、蜜饯、果汁、果冻和制罐头。烤熟或煮熟的种子可食用,味如板栗,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不成熟果实去硬皮可煮汤,是味道鲜美可口的菜肴。果皮、肉质花轴可作饲料;种子富含淀粉,经煎煮炸熟后可吃或作菜肴。(附:食用尖蜜拉时应注意避免过敏反应。因此在吃尖蜜拉之前,先将其果肉放在淡盐水中浸泡数分钟,这样不仅可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还能使果肉的味道更加鲜美。)

尖蜜拉经济价值

尖蜜拉木材致密,持久耐用,是建筑和家具良好用材。

尖蜜拉药用价值

尖蜜拉的药用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尖蜜拉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多种矿物质、脂肪油等。其主要药效物质是从尖蜜拉汁液和果皮中提取出的一种叫做“尖蜜拉蛋白质”。经临床应用证实,此蛋白质具有抗水肿、消炎等作用。服用尖蜜拉后,能加强人体内纤维蛋白的水解作用,可将阻塞于组织与血管内的纤维蛋白及血凝块溶解,从而促进局部血液、体液循环,使炎症和水肿吸收、消退,对脑血栓及其他血栓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尖蜜拉观赏价值

尖蜜拉枝形美观,叶大浓绿,适于庭院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