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介绍
取(拼音:qǔ)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取的古字形像以手取耳。古代战争,杀死敌人,会割下战俘的左耳记功。“取”的本义就是割取敌人的耳朵,有所获取。“夺取”“获取”等义都包含在捕取俘虏这一过程中,也都是“取”的常用义。后泛指“得到”“拿”等,取得的方式可以是从中取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也可以是选取择定,如“去粗取精”“舍生取义”。有时也用来表示“挑选”“采用”等义。
取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的“取”字像是一只右手拿着一只左耳的形状。《周礼·夏官·大司马》里便这么一段记载:“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大意是说捕获禽兽以后要割下其左耳记功。古代战争俘获或杀死敌人后,也会把战俘或被杀死的敌人的左耳割下拿回来作证,视割耳数量的多寡而计功。这一行为也叫做“聝(馘)”,也是“取”的造字本意。这个字发展到西周金文时,耳朵已经变样,小篆再次变化。从构型上讲古今一脉相承,变化不大。楚文字中虽然有上加横划饰笔和变“又”为“攴”的异体(图10),但都符合其自身演变的规律,较之省讹形体,变化也不算很大。
“取”字的本义是“割取耳朵”,由手拿下耳朵引申,引申为拿、取得、获得、捉拿之义,例如《尚书·召诰》上说:“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是说太保和各国君主,出去拿了玉器绸子等,回来赐给周公。这里的“取”就是拿的意思。到银行取钱的“取”,也是拿的意思。“取暖”“吸取”的“取”则是获得、取得的意思。而高考录取中的“取”,是在获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有挑选的含义在里面;在获得的人中择优挑选。当然还有“取命”的说法,实际是做本义讲,即割取、割杀,也可理解为引申义拿、拿下。
远古时期有抢婚的习俗,男子往往以武力掳掠女子为妻,“取”由此引申为娶妻的意义,如《诗经》“取妻如之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吴起取齐女为妻”,其中的“取”即“娶”,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取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qǔ |
动词 |
(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
cut off |
《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
拿。 |
take; fetch;get |
《尚书·召诰》:“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 曹禺《日出》第一幕:“竹均,我的行李你怎么敢随便就取出来了。” |
取款;取舍;索取;窃取;领取 |
||
捕捉;捉拿。 |
《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新唐书·权怀恩传》:“赏罚明,见恶辄取。” |
||||
收受;索取。 |
《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
||||
选择;选定 |
adopt; choose; select |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毛泽东《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一:“对中小贪污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 |
取名;取景;取消;录取; 断章取义;舍生取义 |
||
容易地征服别国或打败敌军。 |
《左传·庄公十一年》:“覆而败之,曰取某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
||||
迎接。 |
袁康《越绝书·越绝吴内传》:“于是鲍叔牙还师之莒,取小白,立为齐君。” |
||||
迎娶,娶亲。后多作“娶”。 |
marry |
《周易·咸卦》:“咸,亨利贞,取女,吉。”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李逊﹞取妻张氏,生子李彦青。” |
|||
邀请;召唤。 |
《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后哲宗登基,取学士回朝,除做临安府太守。” |
||||
求。 |
袁宏道《经太华》诗:“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 |
||||
招致;遭到。 |
incur |
《晏子春秋·内杂下十》:“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
得到;获得;接受。 |
seek;get |
战国·屈原《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
取得;取胜;博取;获取;录取 |
||
听从;任凭。 |
《史记·匈奴列传》:“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妪曰:‘取郎君自便。’” |
采取;听取 |
|||
依托,凭借。 |
《易·系辞下》:“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 |
||||
治理。 |
《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
副词 |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史记·酷吏列传》:“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 |
|||
助词 |
表动态。犹“得”。 |
杜甫《酬韦韶州见寄》诗:“虽无南过雁,看取北来鱼。” |
|||
表动态。犹“着”。 |
李白《短歌行》:“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
||||
通“聚”。会合,集合。 |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
||||
qū |
动词 |
通“趋”。趋向。 |
《礼记·曲礼上》:“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 《管子·权修》:“故末产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 |
||
通“趋”。疾走。 |
《韩非子·难势》:“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 |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取古籍释义
取说文解字
【卷三】【又部】七庾切(qǔ)
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
〖注释〗
①《周礼》指《周礼·夏官·大司马》。
②《司马法》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此捕取人也。”载:语助词,无实义。
取说文解字注
“捕取也”注:《幸部》曰:执,捕罪人也。
“从又、耳”注:七庾切。四部。
“《周礼》:‘获者取左耳。’”注:大司马职。
“《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注:偁《周礼》,又偁《司马法》释之,以说从耳之意。
取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部】 取;部外笔画:6
《唐韵》七庾切。《集韵》《韵会》《正韵》此主切,竝娶上声。《说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资也,收也。《广韵》:受也。《增韵》:索也。《礼·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记·鲁仲连传》:为人排难解纷,而无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
又《韵会》: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
又《前汉·王莽传》:考论五经,定取礼。注:师古曰:取,读曰娶。
又《集韵》《韵会》《正韵》竝逡须切,音趋。《集韵》:取虑,县名,在临淮。
又《集韵》雌由切,音秋。《前汉·地理志》:陈留浚仪。注:师古曰:取虑,县名。音秋卢。取又音趋。
又《集韵》《韵会》《正韵》竝此苟切,音趣。杜甫《遭田父泥饮》诗: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呌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又《正韵》:索也。《诗·小雅》:如酌孔取。笺:谓度所胜多少。
又《六书本义》:申通用伸,伸通取。训索,取转声,与娶趣字同。
又《古文奇字》:朱谋㙔曰:古文取,疑当从与声。人与而我取也。
取字形书法
取字形对比
取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耳”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❶“耳”窄“又”宽,顶部“耳”高,底部“又”高。❷“耳”,首笔横收笔于竖中线,两竖左短右长,框内第二短横在横中线,末笔提在竖中线收笔。❸“又”,两笔都从竖中线起笔,相交于右下格,撇尖、捺脚收笔持平。
取书法欣赏
取音韵汇集
取韵书集成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取 |
遇 |
上声 |
九麌 |
虞 |
清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七庾切 |
tsʰjuo |
|
趣 |
流 |
上声 |
四十五厚 |
候 |
清 |
开口呼 |
一 |
次清 |
仓苟切 |
tsʰu |
||
集韵 |
趋 |
遇 |
平声 |
上平十虞 |
虞 |
清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逡须切 |
tsʰio |
|
诹 |
遇 |
平声 |
上平十虞 |
虞 |
精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遵须切 |
tsio |
||
秋 |
流 |
平声 |
下平十八尤 |
尤 |
清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雌由切 |
tsʰiəu |
||
取 |
遇 |
上声 |
九噳 |
虞 |
清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此主切 |
tsʰio |
||
趣 |
流 |
上声 |
四十五厚 |
候 |
清 |
开口呼 |
一 |
次清 |
此苟切 |
tsʰəu |
||
促 |
通 |
入声 |
三烛 |
锺 |
清 |
合口呼 |
三 |
次清 |
趋玉切 |
tsʰiok |
||
礼部韵略 |
上声 |
麌 |
此主切 |
|||||||||
上声 |
厚 |
此茍切 |
||||||||||
去声 |
遇 |
逡遇切 |
||||||||||
增韵 |
平声 |
虞 |
逡须切 |
|||||||||
上声 |
麌 |
此主切 |
||||||||||
上声 |
厚 |
此茍切 |
||||||||||
去声 |
遇 |
逡遇切 |
||||||||||
中原音韵 |
覰 |
上声 |
鱼模 |
清 |
次清 |
tsʼiu |
||||||
中州音韵 |
上声 |
鱼模 |
叶趋上声 |
|||||||||
去声 |
鱼模 |
叶趍去声 |
||||||||||
洪武正韵 |
趋 |
平声 |
四鱼 |
鱼 |
清 |
七 |
次清 |
逡须切 |
ts‘y |
|||
取 |
上声 |
四语 |
鱼 |
清 |
七 |
次清 |
此主切 |
ts‘y |
||||
趣 |
上声 |
十九有 |
尤 |
清 |
七 |
次清 |
此茍切 |
ts‘ou |
||||
覰 |
去声 |
四御 |
鱼 |
清 |
七 |
次清 |
七虑切 |
ts‘y |
||||
分韵撮要 |
取 |
阴上 |
第四诸主着 |
清 |
(参考资料:汉典)
取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tsʰ |
i̯u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侯 |
tsʰ |
ǐwɔ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侯 |
tsʰ |
ju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侯 |
tsʰ |
jew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侯 |
tsh |
jugx |
西汉 |
鱼 |
|||
东汉 |
鱼 |
|||
魏 |
鱼 |
juo |
||
晋 |
鱼 |
juo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鱼虞模 |
jwo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鱼虞模 |
jwo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虞模 |
ju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tsʰ |
i̯u |
|
隋唐 |
王力系统 |
tsʰ |
ǐu |
|
隋唐 |
董同龢系统 |
tsʰ |
juo |
|
隋唐 |
周法高系统 |
tsʰ |
iuo |
|
隋唐 |
李方桂系统 |
tsh |
ju |
|
隋唐 |
陈新雄系统 |
tsʰ |
ǐu |
(参考资料:汉典)
取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ɕʰy |
214 |
上声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ɕʰy |
55 |
上声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ɕʰy |
53 |
上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ɕʰy |
42 |
上声 |
文读 |
tɕʰi |
42 |
上声 |
白读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ɕʰy |
53 |
上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ɕʰy |
24 |
上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ɕʰy |
42 |
上声 |
|
晋语 |
太原 |
tɕʰy |
53 |
上声 |
|
吴语 |
苏州 |
tsʰi |
52 |
上声 |
|
吴语 |
温州 |
tsʰɿ |
45 |
阴上 |
|
湘语 |
长沙 |
tɕʰi |
41 |
上声 |
|
湘语 |
双峰 |
tɕʰy |
31 |
上声 |
|
赣语 |
南昌 |
tɕʰy |
213 |
上声 |
|
客家话 |
梅县 |
tsʰi |
31 |
上声 |
|
粤语 |
广州 |
tʃʰøy |
35 |
阴上 |
|
粤语 |
阳江 |
tʃʰei |
21 |
上声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tsʰu |
51 |
上声 |
文读 |
tsʰiu |
51 |
上声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tsʰu |
53 |
阴上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tsʰy |
31 |
上声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tsʰy |
21 |
上声 |
|
tsʰiu |
21 |
上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