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各个殿的名字
法源寺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楼、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
天王殿-韦陀殿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 。在第一进殿堂中供奉,表示佛门广大、普渡众生。天王殿的左右两侧陈列着明代四大天王的铜造像,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米。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皆高1.2米 。韦陀菩萨,又称韦陀天,他是佛祖的护法神,也是佛法的护法神,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是第1000尊佛。韦陀手持韦陀杵,头部是三棱锥形,用于降魔护法。寺庙中供奉韦陀为的是护寺安僧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中较重要的殿堂建筑,从事佛事活动、早晚课等都是在这里举行。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殿中高悬的“法海真源”匾额是乾隆御笔
悯忠阁
悯忠阁/观音殿
悯忠阁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内部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较为珍贵。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1] 。殿中悬挂的“存诚”匾额,为康熙御笔。牌匾为六龙边饰,匾芯上方为康熙闲章“万几余暇。
毗卢殿
毗卢殿供奉以毗卢遮那佛为主的“五方佛”明代铜佛像,是从它处移放至此。因殿堂高度不够,将地面下挖了几十公分佛像才得以安放。五方佛共分三层:下层千叶莲瓣巨座,每一莲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面向东、南、西、北的四方佛;毗卢佛居最高层。法源寺的这尊毗卢佛,是按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的形象制作的
大悲坛
大悲坛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 。
藏经楼
藏经楼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约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
法源寺各个殿的名字
法源寺采用中轴对称格局,坐北朝南共四进院落。
第一进有天王殿,内供奉布袋和尚和铜铸四大天王造像。
第二进有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两菩萨,为明初造像。抢厦梁上悬挂乾隆御笔“法海真源”匾。
第三进有观音阁(又称悯忠台),陈列历代石刻,阁后为毗卢殿,供奉明代铜制五 方佛像,其中层为四方佛,佛面各向四方,上层为毗卢佛。再后是大悲坛,陈列唐和五代人的写经,宋、元、明、清版经文。
四进为藏经馆,陈列东汉、东吴、北魏、北齐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为珍贵。法源寺历经火灾、地震及战乱破坏,多次重修但寺址未变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