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为何被称为音乐库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为何被称为音乐库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为何被称为音乐库

在云冈石窟诸多石窟中,有很多窟内都有以音乐舞蹈作为素材的雕刻,但都是起到局部点缀陪衬作用。唯有第十二窟,则是主要以音乐舞蹈作为主要内容。其气势磅礴、场景辉煌壮丽。不仅仅在云冈石窟中绝无仅有,在全国的石窟中也极为罕见。

云冈第十二窟称之为“佛籁洞”。“籁”的本意为竹萧,自庄子提出了“天、地、人籁”的定义后,“籁”的意义便又延申为凡是虚空中所发出的声音皆为籁。这种神秘又抽象的含义被佛教称之为“佛籁”,以音乐来表达佛教教义的深远,故而近代又称之为“音乐窟”。

十二窟为前后两室,呈现音乐舞蹈的雕刻,大部分都集中在东西约八米,南北约四米的前室。

进入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窟门为圆拱形,门楣上下沿雕满飞天和伎乐。窟顶莲花周围有六躯较大伎乐人像,中间一人呈指挥状,其余五人手持乐器构成整个演奏群体的主奏。在众佛周围上下,布满了数以百计的舞蹈状飞天和持乐器的伎乐,以及虔诚的供养人像,组成了完成的演出场面。

在音乐方面,除了窟顶的六躯伎乐外,在北壁连接窟顶横排一列演奏者计十四躯,在明窗周围环绕有十八躯,拱门门楣上方一列计有十躯。所持乐器各式各样,大致有十几种之多。这些乐器既非古印度通用乐器,也非中国汉族传统乐器,而是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背乐器”。能够辨认出来的乐器有四十多件,窟顶六躯从西部第一人为持吹奏乐器-埙,第二人为打击乐-羯鼓,第三人为指挥,第四人为打击乐-细腰鼓,第五人为竹类吹奏觱篥(bili),第六人为弹拨乐-曲项琵琶。

连接窟顶北壁十四人的乐器更加明确清晰,自东向西分别为颦(pin)鼓(马上指挥征战所用小鼓)、埙(xun)、胡篪(chi,像笛子一样的竹管乐器)、细腰鼓、弹筝、竖箜篌(konghou,体曲而长,抱于怀,以两手齐奏)、觱篥(与胡笳相似)、曲项琵琶(马上所鼓,推手前为琵,引手却为琶)、筑(与后世三弦相似)、羌笛、五弦、萧、羯鼓和贝(即法螺)。这十四种乐器,基本上涵盖了十二窟内所有的乐器,未发现铙钹之类的乐器,这种现象似乎和现代的军乐有着紧密的连接,被称之现代军乐的祖先一点也不为过。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为何被称为音乐库

云冈石窟第12窟是保存北魏音乐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座洞窟,可以称得上是北魏音乐的博物馆,窟内雕刻着极其丰富的乐伎形象和乐器样式。乐伎,即古代从事乐器演奏的艺人,第12窟的乐伎并不同于一般世俗人间的乐伎,而是佛国天界中,持众乐器竞起歌舞的佛教乐伎。学者研究指出,云冈乐伎可分为天宫乐伎、菩萨乐伎、夜叉乐伎、供养天人乐伎、供养人乐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