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提出无为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无为”思想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最早的“无为”论,主要指君道,而并不包括政治运作的全部过程。
首先,世袭制下的君主,绝大多数不配“有为”。尧舜时代实行的是禅让制,但到夏商时已经是家天下了,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是普遍现象。到了西周,分封制、嫡长子世袭制、世卿制更趋完善,最终确立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即国的国家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的最大问题是绝大多数世袭君主昏庸、骄淫,缺少治国才能。
其次,专制君主的“有为”造成的弊端太多。虽然大多数君王不配也不能“有为”,但毕竟历朝历代都有少数贤明之君,他们都想“有为”。即使那些昏庸的君王也不会甘于“无为”,或主动或被动,都要“为”一番。在这种情形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孟子语),“上一下十”(韩非语)的规律就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作用。所有臣工宗室都要去揣摸君王的所思所欲所言所为,以迎合圣意,并决定他们或和、或随、或谄、或谗、或谤、或媚、或避害、或趋利、或窃功、或盗名。可以想见,专制君主一旦有为,它会生出多少弊端,酿成多少灾难。
所以,老子才倡导“为无为、事无事”。楚简本《老子》将“无为”写作“亡为”,即君王要隐蔽其所为,绝不声张,以避免臣下的奉承讨好。用严遵《道德真经指归》的话说就是,“为无形也,事无声也”,“祸福之生,在于元首,为之于无形,听之于无声。无形无息则深远。无功之功大,有功之功小,有德之德薄,无德之德厚。”这就是为无为。这种“无为”不能不说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活生生的政治辩证法。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安,而王居一安。”(楚简本文字)老子把王之尊抬到与道、天、地相提并论的高度,可见其尊王意向之坚定,但是他又如此竭力主张君道无为,可见这二者在老子看来都是不可少的。如此体认道家的“无为”思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英国、日本等国的虚君制。不过,在后者是制度,在前者只是理论,虽然这理论要比他们早一两千年。
为什么春秋战国提出无为
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云笈七签·七部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