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儒家诸子对仁的理解

儒家诸子对仁的理解

儒家诸子对仁的理解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看来,依于仁者的君子,深知仁德的基础在于良心,在于真诚恻怛之心,有此心就能生此德,而行此德就能保存此心。此间的逻辑关系被孟子清晰地揭示。“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以仁存心”,此之谓也。

明君子的自爱。大家知道,“仁”德在儒家那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而君子正是在多个层面去依仁而行事。儒家仁爱思想完全是靠君子这一特殊主体来落实和推行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亦仁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此之谓也。“仁,亲也”(《说文解字》)。

亲者所表示的正乃是“爱”也。对对象的亲近、亲热、亲切、亲和、亲密等无一不是“爱”的具体表现。“亲爱”“仁爱”是也。在确立了仁德的主旨及其精神在于爱以后,当要懂得这一爱的多层次性。

换句话说,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包含丰富的爱的内涵的。至少包括自爱、爱人、爱物。当然爱人又分爱亲人和爱人民。由此可见,自爱是儒家仁爱思想首先要讨论的问题,而君子又承担了这一首要任务。

《荀子》记载了孔子对“仁”的三种境界评价的内容。《荀子-子道》篇说:“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使人爱己,仁者爱人,仁者自爱,是孔子三位学生对仁的不同理解,而孔子最后肯定了颜渊的“仁者自爱”答案,并认为如此就可称为“明君子”。孔子赞赏颜回的观点,表明仁的本质内涵应首先在于“自爱”。汉代的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

张载更提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思想。而如何准确理解“自爱”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则又是理解儒家仁爱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自爱就是自觉,自律,自立,自达,自尊,自强,自省,自反。所谓“自觉”,就是自己醒悟,自己明白,自己懂得,自己清楚,自己意识,自己认识。就是自觉到人是宇宙的精华,是“几希”(良心)的拥有者。人“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语),“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语),此之谓也;所谓“自律”就是做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端正自己,一切以礼行事,“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语),此之谓也。

孟子更明确指出:“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做的不正确,但却匡正别人,更何况是辱没自己,来匡正天下呢?所谓自立,自达,具体是立于礼,达于德,然后建功立业,成就事业。也就是说,自立自达首先和最重要的当是道德的挺立和建立;所谓自尊,就是使自己要有尊严的生活,要使别人尊重你,你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按照君子的标准去做人行事,有人格,有情操;所谓自强就是积极有为,坚持信念,不言放弃。

孟子正是将人的自强与居仁由义紧密联系起来的。他说:“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所谓“自省”“自反”,就是要在行有不得的情况下,首先从自身处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是说,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射箭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孔孟都喜欢用“射”做例子,以此比喻和强调“自省”“自反”的重要性。

总之,儒家所谓的“自爱”其实质是强调一系列的“内圣”过程和功夫,是一整套的“为己之学”过程和功夫。通俗的说,所谓的“自爱”就是一系列的“修身”“修己”的功夫论。

如此的“自爱”当然地与“自私自利”毫不相干了,非但不是一回事,相反还是超越,甚而是反对自私自利行径的。真正懂得自爱的人,一定是有修养的人,所以,一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儒家诸子对仁的理解

儒家诸子以仁爱、仁政、仁天下之万物为中心。

1、仁爱。

儒家的仁爱思想包含丰富的内涵。

包括自爱、爱人、爱物。

爱人又分爱亲人和爱人民。

自爱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出发点,爱人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中心点,爱物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基本点。

汉代的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而人爱敬之者也。”

自爱就是自觉,自律,自立,自尊,自强,自省。

2、仁政。

儒家政统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才是理想的王道。

礼制服务于仁政,理顺君臣关系、宦民关系。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看来,依于仁者的君子,深知仁德的基础在于良心,在于真诚恻怛之心,有此心就能生此德,而行此德就能保存此心。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以仁存心,此之谓也。

所以说,仁政者,德必配位。

3、仁天下之万物。

儒家仁爱思想包容天下之万物,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

仁是人站立在天地之间,或天地之间有人。

\"仁\"是社会人的生存伦理和社会人的道德伦理。

从形而上层面上看,仁是社会人生存的道德伦理,回答的是\"人应怎么活\"\"人为什么活\"的问题。

从形而下层面上看,是指社会人生存必需依靠获取必需品的技巧与技能,回答的是\"人依靠什么生活\"的问题。

\"仁\"的道德伦理是基于天地自然的法则而产生的,是天地自然法则在社会人间的运用,从这点来说,社会人的伦理应等同于天地自然的法则。

这是从天地自然法则的角度回答了\"人应怎么活\"\"人为什么活\"的问题。

天地自然法则即是\"人应怎么活\"\"人为什么活\"的答案。

\"人\"的生存伦理是基于动物的生存法则而产生的,动物生存的法则就等同于社会人获取必需品的技能。这是从动物生存法则的角度回答了\"人依靠什么生活\"的问题。

\"仁\"的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探究清楚了,仁的概念的内涵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