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文化的汉语词源是

文化的汉语词源是

文化的汉语词源是

文化之词源。文,指在茫茫天穹中,日月星辰相互交错运行时所留下的,人们可以观察得到轨迹、痕迹和纹理,依据这些轨迹、痕迹和纹理人们可以推测天象,即天文。故文通纹,指纹理,痕迹,轨迹。

《易》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尚书》疏曰:“经纬天地曰文”均指此义。另据“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最原始、最本源的思维原则,由“文”之原意引申,并与“茫茫天穹”和“天文”对应,文,又指在茫茫人海间,人与人相处相交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方式,包括:态度、行为、举止、言语等,即“人文”。化,指变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天地

氤氲,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出自《易》),“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出自《黄帝内经》),“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出自《礼记》)等等,其中的“化”都是变易、生成、造化或教行迁善的意思。“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周易·贲卦·象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

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等等。当我们在追溯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原义时,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总是将“天文”与“人文”并提,其内在逻辑关系是:观察、了解“天文”,以掌握天之运行之理(即:天道),将“天道”化为为人之理(即:人文),进而观察、了解“人文”,以规矩人之行为举止(即:人道),最终以“人道”教化天下。古人的这种“天人合一”,“天文”、“人文”相印,“天道”、“人道”相通的思想架构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基础,这个思想基础自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和传统文化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