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语气”的文章 - 第9页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乎的用法及词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乎的用法及词义

    “乎”字的意思就是语气词。用法: 1、“乎”字表疑问语气,用于疑问句末,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呢”“呀”。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11-18 712 904 教育经验
  • 啊4声怎么组词

    啊4声怎么组词

    啊呀,啊哈,嗯啊,基本上就这几个组词,毕竟四声的啊,只是一个语气词。 拼音[ā] 助词,在句末,表示感叹,惊叹,惊讶的语气(常因前面字音不同而发生变音...

    11-18 408 493 教育经验
  • 其皆出于此乎的乎的意义和用法

    其皆出于此乎的乎的意义和用法

    其皆出于此乎乎的意义和用法:相当于“吗”,语气助词,用于句尾,加强疑问语气。 乎:释义 助词,用于句末。 ①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 ②表示推测,相当...

    11-18 110 846 教育经验
  •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耳在文言文中有多种含义。首先,它可以指代人和动物的听觉器官,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其次,它还可以指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

    11-18 842 32 教育经验
  • “者”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者”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

    者 zhě 〈助〉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11-18 970 200 教育经验
  • 初中古诗中的反问手法

    初中古诗中的反问手法

    《行经华阴》一诗以反问结尾,别具神韵。其以反问的手法向旁人劝喻,“何如此处学长生”,其实就是“不如此处学长生”,曲折含蓄的同时却使苦于追名逐利想要修习...

    11-18 900 919 教育经验
  •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句式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句式

    回答:“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即使被杀死一万次,难道还会有后悔的吗?” 其中“岂……哉”这两个词构成...

    11-18 970 891 教育经验
  • 有名无氏是什么意思

    有名无氏是什么意思

    “有名无实”通常是指某人或某事物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却并不值得太多的关注或称赞。 而“无名无实”则表示缺乏名声且实力也不济,双重否定的语气加重了贬低的意...

    11-17 630 515 教育经验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1、 表示判断语气。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

    11-17 513 737 教育经验
  • 虽然即使固然尽管的区别

    虽然即使固然尽管的区别

    \"虽然\"、\"即使\"、\"固然\"和\"尽管\"都是表示让步的连词,它们的区别 在使用上有所不同 1、 \"虽然\"表示虽然事实如此,但仍然要做或发生某事。语气较为...

    11-15 752 837 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