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尊长幼的原因
真正讲尊卑的是道家的庄子。庄子·天道的原文: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儒家讲伦理契约是比较多的,譬如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这里没有直接的奴役服从关系。
但是你说尊卑吧,貌似真正提到的也只有《孔子家语》里面讲故事,有一个非儒家的人物“荣声期”是说过“男尊女卑”。
儒家思想尊长幼的原因
“长幼”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伦理关系之一,区分“长”与“幼”的目的在于明确尊卑先后的秩序,从而建立“长幼有序”的社会。因此对于“长幼”伦理概念的关注集中于“有序”一点。论及“长”与“幼”之间的互动关系,儒家学者又往往侧重于“幼”对“长”的敬、顺,即“悌”。因而“长幼有序”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于“幼”的行为规范。从儒家学者对“长幼”关系的学理阐释,到社会生活中对长幼尊卑制度的提倡,为等级制度赋予了合理性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