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中国史学最早的记述

中国史学最早的记述

中国史学最早的记述

中国史学史即中国国史学史即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史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段落。古代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包括先秦、秦汉至唐初、中唐至乾嘉三个时期。先秦时期在中国原始社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着一些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源泉。商代或商代以前,已经有了文字,可用以记录。商代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执简册之形,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同时讲说故事,记录时事,编次和保管文献简册。再进而分工,有记言之史与记事之史之别。今天保存在《尚书》中的,即商周时代的历史文献。

《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它原是鲁国的国史,全书一万八千余字,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经过孔子的整理。以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的典籍,体裁不同,各有特色。如编年体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略具国别断代史性质的《国语》、《战国策》;最早的谱牒之书《世本》;以地理为主兼有神话传说的《山海经》以及发抒哲学思想、政见和史观的诸子百家之书。其中《左传》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也是先秦史学中最高的成就。战国时期诸子争鸣,往往运用历史知识,针对现实,发表政见。如,孟子“言必称尧、舜”,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等观点。商鞅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变法造舆论。邹衍讲历史,驰骋想象,大大扩展时空概念,并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以投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李斯以秦史论秦政,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及是今非古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史学最早的记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叙事精工,剪裁得当,词约义丰,理富文美。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叙述时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阐明《春秋》的纲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其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旁及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台灣與大陸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