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三纲五常的三纲不包括什么

三纲五常的三纲不包括什么

三纲五常的三纲不包括什么

兄为弟纲不属于三纲

1、三纲:常被错误认为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实质正确的是原文是这样:(注意:权责明确)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这里的君臣、父子、夫妻,前者主导,拥有权力,但也明确了“正”的义务,如果不正,臣可投降、子可出走、妻可改嫁。所以,三对关系间,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全然没有谁绝对服从谁的意思。后来,程朱理学等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宣扬“三纲”为“天理”,《弟子规》再推波助澜,把愚民宣传做到了极致,老百姓就真的将这奉为圭臬执行,实在是有失偏颇。

2、五常指:仁、谊(义)、礼、知(智)、信

西汉董仲舒提出:“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举贤良对策》)。五常又被称为五典,唐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三纲五常的三纲不包括什么

三纲不包括孝。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五常则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孝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报答,但不属于三纲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