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义之与比”出自《论语·里仁篇》“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在普通《论语》读物中一般解释为:
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
为什么开篇会说“孔子殁而微言大义绝”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
读书人对于《论语》中的每一句话的理解,都会是“长篇大论”,
而非目前普通读物中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最近在读程树德的《论语集注》,书中关于“义之与比”四个字的意思,有详细的介绍。
《论语稽求篇》:
“适”“莫”与“比”皆指用情言。“适”者,厚也,亲也。“莫”者,薄也,淡然也。
“比”者,密也,和也
。当情为和,过情为密,此皆是字义之有据者。若曰君子之于天下何厚何薄何亲何疏,惟义之所在与相比焉。
《邢疏》:“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问富厚穷薄,但有义者则与之亲。”
《群经平议》则对上述观点提出反对
“以适莫为富厚穷薄,其义至陋”
。
《南轩论语解》:适莫,两端也。适则有所必,莫则无所主,盖不失之于此,则失之于彼,鲜不倚于一偏也。
夫义,人之正路也
。倚于一偏,则莫能遵于正路矣。惟君子之心无适也而亦无莫也,其于天下惟义之亲而已。
《四书近指》:
今人皆将比义作用权看
,不知此是君子有主之学,非以之与二字为听凭天下也。内以律身,外以律人,不论经权常变,务得其心之所是。比者,君子孤立于天下,他无所恃,侍此义耳。
“义”,指的是“君子有主之学”,而君子之学,大到孔子所说的仁义,小到个人的为人处世的之学,在《论语》中皆有提及。
“比”,是坚持自我和秉持己身理念,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随波逐流,所以君子孤立于天下,他无所恃,恃此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