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孝悌最早是哪个提出来的
《论语》的核心就是仁爱。仁爱之心,必须要有一个根,才能长养出来。而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找到了仁爱之心的根本,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
我们把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就会关爱我们身边的一切人,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要关爱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要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孟子》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个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就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每个人不仅把自己的父母当成父母,也用对父母的心关爱像父母那么大年纪的长辈,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孩子,也要像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像儿女那么大年纪的孩子,使老年人都能够得到好的赡养,养老送终。使壮年人都能为社会所用,使年幼的人,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使老弱病残幼,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关爱和帮助,这才是和谐社会,大同世界。
所以为什么西方人说,“唯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才能解决21世纪的问题。”因为孔孟儒学的核心,是仁爱忠恕,而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诚慈悲,实际上就是仁爱精神。只有仁爱之心才能解决问题,化解冲突。
所以说孔子提出来的。
仁爱孝悌最早是哪个提出来的
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仁爱就是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含了朋友之间的友爱。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意思。孔子认为只有社会中每个人都做到仁爱孝悌,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