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虎皮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症状虎皮病症状特征是果皮如遭水烫,呈褐色,多发生于成熟度不足、着色不良的果实上,或果实未着色的背阴面先发病,发生严重时蔓延到着色的向阳面。
发病初期,果面变淡黄褐色,形成不整形斑块,但不甚明显。以后,病部颜色加深,稍下陷;严重时,皮下几十层细胞变褐,果皮可以撕下。
果肉变绵,失去正常香味,并有酒精气味。
发病后期,病果易遭青霉菌等为害而腐烂。病因及发生规律关于苹果虎皮病的发生原因,国外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休林等的研究表明,苹果果蜡中产生一种挥发性的丰萜烯类碳氢化合物α-法尼烯,能自动氧化产生共轭三烯伤害果皮细胞,引起虎皮病发生。
对虎皮病敏感的果实和采收过早、成熟度不足的果实中,α-法尼烯的含量较高,且在采收后6—8周最为活跃,但由于采收期果蜡中天然抗氧剂的含量也较高,有害物质的积累达不到中毒水平,因而没有症状出现。
随着贮藏期的延长,天然抗氧剂逐渐减少,有害的氧化物逐渐积累,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即出现病害。
果实成熟度与虎皮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我国秋季贮藏的大部分品种都程度不同地发生虎皮病。
国光品种最敏感,倭锦、红冠、红星、元帅、白龙、鸡冠、印度等品种次之。
金冠和红玉较不敏感。
过早采收的苹果,由于成熟度不足,极易发病。
随着采收期的推迟,发病明显减少。
虎皮病多发生在着色较差的绿色果上,在同一果上也是阴面较阳面发病早且重。
虎皮病的发生与果实衰老程度有关。
以红星品种苹果为例,贮藏到3月中旬,硬度下降到3.1-3.6kg/cm2的果实,发病率达40%以上,而硬度在4kg/cm2以上的,发病率不到8%。
贮藏后期越是衰老的果实越易发病。
贮藏温度对虎皮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库温越高,发病越多越重。
通风条件也有影响,贮藏期包装松或通风好的苹果较包装紧通风差的发病少。
生长期内,凡是可能导致果实延迟成熟的栽培和气候条件,如秋梢生长期重施氮肥,短截过重刺激枝条旺长,秋季多雨或灌水,以及生长期低温高湿等,都能促使虎皮病加重。防治方法1.适时采收因品种适时采收,避免过早采摘。
2、避免采取促使果实延迟成熟的措施施肥要避免单施氮肥,应配合施磷钾肥。
3、推广冷库贮藏和气调贮藏。
4、贮藏库通风将库内乙烯排出。
5、药纸包果或药剂浸果用含有二苯胺(每张纸含1.5—2.0mg)或乙氧基喹(每张纸含2mg)的包果纸包果,或用0.1%二苯胺液、0.25—0.35%乙氧基喹液浸洗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