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怎么翻译
“知明而行无过矣”,出自荀子《劝学》。连接句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其意:君子做到了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都审视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明白事物的道理和做出的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劝学》是荀子劝人向学,向善,有德行,有操守。在全文中,荀子循循善诱,从小道理入手,把哲理简单化,便于人人理解。既然是劝,那么,从语言的基本讲述语气来讲,都是被劝者没有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因而文中语言呈并列的层级关系的较多。
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学识渊博,每天都会自己检视和检讨,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照规范,他就会明白(发现)道理(规范)和(合理的)行为不会存在错误。
由此,此处的“而”是并列关联词,表示前后词同处在一个层级,即“明”和“行”并列,“而”可理解为“和”、“及”之意。
《劝学》中‘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怎么翻译
此句出自古代思想家孟子《劝学》。全句是: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里‘’知‘’通‘’智‘’。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天都反省自己的言行,那么就知晓明白行为没有过错。
句中第二个‘’而‘’字,究竟是并列还是递进之意,这要根据具体语言的意思来进行理解。
当人做到广泛学习又每天反省自己的时候 ,就一定能智慧明达和行为没过错双丰收吗?智慧明达之人就在行为中不犯错误?显然是做不到的。
已经智慧明达了,后面的‘’知明‘’不是多此一举了吗?只有一个理由,智慧明达是对‘’博学‘’而言的。‘’行无过‘’才是针对‘’日参省乎己‘’而说的。一个对一个,境界不同,而且前者是递进无疑。那么后者的‘’而‘’呢?因此只有一种解释:广泛学习,并且还能做到反省自己,不但能起到广泛学习带来的智慧明达,还能起到检验反省自己后达到‘’行无过‘’的境界。所以,第二个‘’而‘’字必然是‘’而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