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治国思想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
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
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反对“以知治国”。
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
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庄子的治国思想
庄子的政治哲学要求的是超脱的形而上学,主张回归原始自然无为,即对什么都不闻不问,推崇的统治方法是不用心思,顺应自然。同时庄子不承认有判断社会政治制度是非善恶的客观标准,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道德制度竭力反对,认为是违反人性的。所以我认为他认为有虞氏比不上泰式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他看来很难判断“仁”的标准是什么,用“仁”去束缚人们是违背自然的。同时庄子认为自然是最完善的,人为加以改变会损害其本性,认为知识是造成天下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像泰式那样的不拘约束,任由别人把他看作是牛马的自由率真的统治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