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霸道仁者之道搞笑歪解
“王道”表示君主以德服人,而“霸道”则表示君主属以武力镇压人。“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就在一个仁字。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君主施行仁政的关键。
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与“霸道”
孟子尊崇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观点,就是孟子认为人先天拥有恻隐之心,即人先天就有“不忍人之痛”的同情心,于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将其性善论的思想放在治国理政上做了上进一步作出推理,他说: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君主施行爱人之仁的仁政,可善治天下。基于此,孟子提出了“王道”。所谓王道,就是以仁义为基础去施行仁政。
与此同时,孟子针对“王道”,也提出了何谓“霸道”。
“霸道”与“王道”是相对立的。“王道”讲求以德服人,“霸道”则讲求以武服人。
当然,以德服人当属心服口服,那么以德服人的君主自然不会惹百姓抱怨,继而能够国泰民安。“以武服人”就不一样,这属于一种由上到下的强制性、被动性的压制。谁天生喜欢被压制呢?同时,谁又能保证永远可以站在压制他人的那一方呢?所以孟子认为“霸道”之以武服人十分危险,一个君主以“霸道”治国,那么在他的治理下,暴动和战争时时刻刻都在酝酿中。
所以,孟子认为,一位明君,需要施行“王道”,而非霸道。
2、施行王道即施行仁政,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解决民生问题
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为,百姓的是否能够安居乐业,与君主是否能够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因为我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所以,孟子想到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就是要给百姓土地。在《孟子》一书中,记录着孟子这样一段话: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也就是说,孟子觉得,一个施行仁政的君主,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让老百姓有土地,能够养活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这样,百姓便会有“恒心”,然后安居乐业。
君主要给土地百姓是肯定的,但是分配土地亦是个问题,基于此,孟子提出了“井田制”。
3、孟子的井田制:分清各自土地归属边界,以此避免战争与纠纷
孟子认为君主施行“仁政”要保障民生,保障民生要给予百姓土地,给予百姓土地就要注意土地分配问题,于是孟子提出了井田制。
什么是井田制呢?从其土地分配制度上来看,大概就是九百亩田地按照“井”字排列,八户人家每家一百亩,中间的那一百亩地就属国家公田,公田由八户人家共同耕种。
但是井田制的意义并不在分配法则上,而在于孟子在井田制中强调“经界”的观念,说通俗一些,就是孟子十分强调土地归属边界的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