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则荣一损则损的典故
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典故。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两位叫陈胜和吴广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力量微弱,深知自己单独行动会被敌人轻易击败。于是他们合力起义,组成了一个兄弟团伙,同时并肩作战。
陈胜率领军队在各地推翻了暴政,很快威名远扬,各地的农民都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后来,陈胜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击败,被俘虏杀害。而吴广在得知陈胜牺牲后,也觉得失去了斗志,最终被敌人抓获处决。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如果在追求共同目标的时候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话,就会人多力量大、获得胜利;但如果各自为政、独立行动,则容易被敌人击败,一旦失去一个人,整个团队的力量也将大大削弱。因此,人们就总结出了这一荣则荣一损则损的道理。
一荣则荣一损则损的典故
这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典故,原文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以不知也。”
这句话是孟子用来形容人民对国家的态度,意思是国家的荣耀和损失与人民的荣耀和损失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国家繁荣富强,人民也会得到好处;如果国家倒退衰败,人民也会受到损失。这个典故表达了人民和国家的互相依赖和相互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