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稿断痴情赏析
这段文字运用白描手法,述说了黛玉焚稿的经过。
黛玉乍闻宝玉、宝钗定婚,急怨攻心,一病不起。绝望之时,便叫雪雁拿来诗稿、诗帕。
既然你宝玉和我不是同道之人,聚散就该无牵无挂;把这些洁净之物付之一炬,也免受污浊世界的玷污!
于是她接过丝帕,便狠命地撕。撕不动,就叫点灯生火。趁紫鹃无暇顾及,先燃诗帕,再焚诗稿,彻底斩断了与宝玉的情思。
这段描述,把一个娇弱无力、万念俱灰、心性刚烈的林黛玉,刻画得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林黛玉是个苦命人。
六岁时母亲病故,十一二岁便来到外祖母的身边。不久,父亲又撒手人寰。她孤苦伶仃,只好长居贾府。
林黛玉长得很漂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是西施捧心式的病态美。
黛玉少年时就酷爱读书,住进大观园后,特别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元代杂剧。对唐宋名家的诗词,熟读成诵,运用自如。故在大观园的赛诗活动中,多次拔得头筹。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吟咏不辍,以抒发自己的欢乐与爱情,发泄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在著名的《葬花吟》中,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抒写了“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和悲愤。当宝玉无意听到时,竟哭倒在山坡上。可见她抒发的真情,感人至深! 黛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她初见宝玉,便引为知己,渐生爱慕之情。
起初,她只心中有数,不敢明确表白。当宝玉用《西厢》曲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向她吐露衷肠时,她还满脸通红,佯装气恼。这时的宝玉,对宝钗、湘云都有好感,这使她无法容忍,常揉眼抹泪,生出不少波折。但是,当她无意中听得宝玉说“林妹妹就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时,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喜的是自己眼力不错,得一知己;惊的是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自己,竟不避嫌疑。叹的是,你宝玉既为我知己, 何必又有金玉之论?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何必来一宝钗呢!悲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却无人为自己主张…… 此后,她不再吃醋,少了吵闹和猜疑,开始心心相印,互相关怀,私定木石之盟,决意长相厮守。
黛玉多愁善感,常以泪洗面。命运的坎坷、寄人篱下的苦楚、爱情的没有着落,使她郁郁寡欢,泪水涟涟。那饱含忧愁和哀怨的泪水,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 黛玉生性清高孤傲,说话刻薄,爱使小性儿。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何人对她稍含轻视之举,或言语暗含讥讽,她便锋芒毕露,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予以回击,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如周瑞家的来送宫花,她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令送者难堪无比。 黛玉的性格缺陷是多疑好妒。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锁,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爱情的直接威胁。
即便宝玉不为所动, 她仍心存猜疑、不断试探。她曾对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一次,因她又提“金玉良缘”,气得宝玉“下死力砸玉”。 如今,她烧掉了诗稿诗帕,静静地躺在病榻上。当宝玉成婚的礼乐声飘进潇湘馆,泪已洒尽的林黛玉, 身子一歪,离开了污浊的尘世 。
林妹妹走了,但她哀怨的眼神、婀娜的身姿、绝世的聪慧和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剧,却让人永志难忘。
焚稿断痴情赏析
黛玉的诗稿中包含的是往昔她和宝玉朝夕相伴在一起的温馨记忆,她怀着对宝玉的深深爱意痴情而写下了这些诗作,所以这些诗其实是黛玉心中对她和宝玉之间爱情的一种承载,而焚化这些诗稿对她而言自然就等同于自此斩断对宝玉的痴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