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苏轼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包含三首诗作。不是苏轼写的。
此组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行路难苏轼
李白写《行路难》写了三首,抒发了李白仕途遭遇挫折后的感慨,反映了李白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的矛盾,更反映了李白的豪迈豁达。而苏轼书写《李白〈行路难〉》,是在公元1094年,彼时59岁的苏轼正在发配岭南的路上,心情可想而知是何等的五味杂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