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以德为先 出处

以德为先 出处

以德为先 出处

意思是做人的道理应该以孝道为主。

出自:春秋战国时代礼制汇编《礼仪》

原文:

夫人伦之道,以德为本。至德以孝为先。

译文:

做人的道理应当以道德为主,道德方面应当以孝顺做为第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 带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烙印。但还不能说所有的仪节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为其中有些形式是从氏族制时期传袭下来的礼俗。所以通读这书,不仅能了解周鲁各国贵族生活的一些侧面,还可以从中窥探远古的史影。

比如冠礼,就是由远古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的。杨宽在《冠礼新探》中说:“成丁礼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经的仪式。

按照当时的习惯,男女青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正式成员的条件。

如果训练被认为合格,成年后,便可参与成丁礼,成为正式成员,得到成员应有的氏族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必须履行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参加主要的劳动生产和保卫本部落的战斗等。”

到了奴隶制社会,冠礼成为贵族在本族中举行的“成丁礼”了。贵族袭用了传统的形式,而赋予了新的内容,举行这种冠礼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组织,加强宗法制度,从而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成员们的权利和义务也都以此为中心。这就和氏族公社的成丁礼有着本质的不同了。

以德为先 出处

出自:孙盛[两晋时期]《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是东晋史学家孙盛撰写的书籍,二十卷。记述的是三国曹魏政权之事。

原书二十卷,现已佚失。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部分佚文,分别留存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世说新语》等书中。

《弘明集》,是佛教文集。南朝梁僧祐撰于天监年间,14 卷。该书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

《全晋文》,国学基本经典之一,为清朝文字学家、文献学家、藏书家,浙江乌程人,“一代文献宗师”严可均辑。严氏遍检晋文,据实采录,共得167卷,保留了唐以前不少佚文,对保存和传播古文献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