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李白62岁唯一的一次到扬州经历了什么

李白62岁唯一的一次到扬州经历了什么

李白62岁唯一的一次到扬州经历了什么

我夜下征虏亭

李白 〔唐代〕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首先来看题目,夜是场景,下是动作,交代自己夜里出发。征虏亭即此次旅程的出发地,在今天的南京南郊一带,亭已不存,唯故址犹在。看完题目我们就知道啦,李白这是在南京呆不住,又要出去玩了,去哪里呢?

看第一句就知道。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建于东晋,是金陵一大名胜,因它居山临江,风景独好。亭是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名征虏亭。

今夜,李白就从这里上船。船沿江而下,向广陵而去,广陵是当时的一个郡,与今天江苏扬州市大概重合。

船只出发以后,李白最后回头望一眼金陵,就看到了如下景象:“月明征虏亭”。

金陵月的清辉洒下来,即使在黑夜中,亦能清晰看到征虏亭翼临江边的身影,很美的一幅画。而且还不止如此,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多的灯光,月光比之现在还要亮上许多。于是才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景色,才有“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的伤感。

江上月明,是李白后两句写景的前提。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第一句告诉我们,江中行船,两岸的山花有明月加身,清晰可见。花似绣颊,这个绣颊又是什么呢?唐人的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也就是涂过胭脂,精细打扮过的女子颜容。李白这里用得很巧,用绣颊代指少女,又用少女来形容山花,两层指代下,山花之烂漫就更加具体而生动。

如果说山花给李白的旅程带来了无限活力,那下一句中的江火则为之赋予了动感。这一句的逻辑也很巧妙。夜里渔火是不动的,渔夫是利用鱼儿夜晚的趋光性来捕鱼,而李白这里却形容江火如流萤。生活在农村的人应该都见过萤火虫,夏天夜里去草丛中,就见到一个个的小光点上下飞动,交织成一团美轮美奂的光影。

李白62岁唯一的一次到扬州经历了什么

李白62岁有南京坐船游扬州,当时称由金陵游广陵。62岁的李白还是不甘寂寞,坚持出游。在游玩的时候留下了千古名诗(夜下征虏亭)全诗如下: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