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无为而下有为是孔子说的吗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可在这里孔子也提出了无 为而治的问题。实际上,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 实质却不同。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 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使能。一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 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 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
从修养自身入 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 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 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 《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 “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 “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 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 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 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上无为而下有为是孔子说的吗
上无为而下有为是老子说的。
上无为而下有为。这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这可以从老子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庄子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黄老道家和法家则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等说法中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