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苏轼中年外貌

苏轼中年外貌

苏轼中年外貌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从南宋开始一直持续了近千年。

苏轼同时期挚友的李公麟,与苏轼亲密交往长达二十余年,因此,说李公麟创作的《扶杖醉坐图》还原了苏轼的真实面貌还是可信的,该作品也被苏轼以及苏轼的学生黄庭坚评价为最像苏轼本人的画像。黄庭坚言:“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

所以,李公麟所作的苏东坡像也成为其后图绘苏东坡形象的图像粉本,《扶杖醉坐图》基本可以完整地还原苏东坡的外貌特征:

一、苏东坡的基本外貌形象。

首先是脸型长阔、高颧骨。不但苏轼本人对自己高颧骨、长阔脸有形象的记录,如《传神记》中描述的“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也有传说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对哥哥的长阔脸的戏称:“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可见苏轼的脸型确实很独特、很有辨识度,具有奇古的特点。

其次,双目明亮、眉毛细长。这在与苏轼同时代的孔武仲《谒苏子瞻因寄》一诗“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奕奕双眉垂”,以及北宋米芾在《苏东坡挽诗五首》(其一)中描述的“方瞳正碧貌如圭”中均有所体现。

再次,胡须稀疏。这记录在苏轼与学生秦观的闲谈中,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中记载了一则故事,秦观与苏轼两人在一起闲谈,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反问老师:“君子多乎哉!”苏轼则打趣地回答说:“小人樊须也!”由此可知,苏轼胡须确实并不茂密,只有少许胡须,这在李公麟所绘《扶杖醉坐图》和元代赵孟頫书《赤壁赋》卷首小像中均有所体现。

最后,身材颀长。这一项,孔武仲在一篇赋中写道:“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宋元时期的八尺折合现在两米有余,虽然可能有夸张,但无疑身材高大,再配以苏轼长阔脸、高颧骨的长相,在古代真可谓是“异人”长相了。

二、戴“东坡帽”的文人形象。

东坡帽是苏东坡自己设计的一种乌纱材质、筒高檐短的帽子,这种帽子既不像官帽般威严,又增强了文人儒雅的气质,所以文人皆仿效苏东坡戴“东坡帽”,甚至出现了“人人皆戴子瞻帽”的盛况,这也是其后历朝历代表现苏东坡形象中必不可少的图像元素。如元代赵孟頫在书写的《赤壁赋》卷首为苏东坡创作的人物小像中,苏东坡就是戴着“东坡帽”、站立持杖的形象。其后清代费丹旭、现代陈少梅均创作过苏东坡戴“东坡帽”的形象。

三、“扶杖”形象。

在现存的表现苏东坡形象的作品中,除却东坡笠屐这一主题创作外,苏东坡形象基本以头戴东坡帽、手扶杖藜为主,这一形象范式的出现,与苏东坡被贬漂泊有直接关系。“扶杖”有支撑、依靠之用,多为年老行动不便者使用。而苏东坡在近二十年的漂泊生涯中,远离朝堂,远离家乡,漂泊无依,扶杖这一举动更多的是他想在心理层面寻求的一种安全感,以扶杖抚慰漂泊不定、孤苦无依的心绪。而扶杖的另一层含义则与他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经历有关,在被贬的二十年时间里,他不但没有消极自弃,反而在三地为官期间,积极为民,不但致力于三地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而且努力移风易俗,改变民间旧风陋习,使得“扶杖”这一动作既传达出苏东坡年迈的形象,又传达出苏东坡为民奔走的劳碌形象。

最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苏东坡像,为我们重构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提供了真实的图文依据,也为其后历朝历代意会、提炼“东坡笠屐”形象提供了准确的图文资料。

(附二图)

苏轼画像丨李公麟(传)

元 赵孟頫 赤壁赋 卷首苏东坡像

苏轼中年外貌

苏东坡的相貌: 他的额头高达,脸长,有点像人们常说的“马脸”,眉毛和眼睛也搭配得比例不当。

他还长着一部络腮胡,茂密、蓬乱,遮住了嘴巴、耳朵.苏东坡不帅,但长得有个性,显得很酷。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下巴端正,和脸大小极为相配。他的身材比较高大。苏东坡仕途不发达,但中年以后肚子发福了。《百家讲坛》中提及苏轼外貌、体形大致上苏轼,高个子,头戴子瞻高帽,面颊比较清瘦,颧骨比较高,眉毛长得很秀气,眼睛虽然不大,但是炯炯有神,而且他的胡子我们应该说,虽然不是那么浓密,但是足够衬托出他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