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将不顾兵先退者出自

将不顾兵先退者出自

将不顾兵先退者出自

临阵将不顾兵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这是出自《明史·卷170》,当时刚升任兵部尚书的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提到的迎战之法。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大举南侵。太监王振挟帝亲征,兵部左侍郎于谦等极力劝阻,英宗不听,后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境)受困被俘,一时京师大震,众多文武大臣手足无措。

英宗弟郕王出来监国,与群臣商议战守问题。侍讲徐锃说星象有变,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在旁厉声反驳:“主张南迁的,应当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一动就大事完蛋,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历史教训吗?”

郕王认为此言有理,守议乃定。当时京师只有不到10万疲卒,于谦请王发诏各地,募将士,运军粮,积极备战。并上奏章说:

“也先俘去英宗,暂时得志,必然轻视我大明,长驱南下。请皇上告诫各守边将领,同心协力,严加防守。

京营兵械不足,宜尽快募民兵,造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玭、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在郭外扎营。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紘协助。

另将郭外居民迁入城内。通州系军粮基地,须严加防守,切勿被敌人夺去。文臣轩軏,可用为巡抚,武臣石亨、杨洪、杨溥,可用为将帅。

至于军旅之事,我全力承当。如有失误,就治我罪,死而无怨。”

郕王听后,深以为然。于是,授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紫荆岭上)直入窥视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坚壁以待时出击。于谦说:“为什么示弱,使敌人轻视我!”

于谦临危受命,率领22万兵马列阵于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眼看着凶猛的敌人一步步逼近,明朝士兵有了退缩的意思,于谦当即下令“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于是在部署完毕后,直接关上城门,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

为了防止大家退缩,于谦再次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意思是上了战场,哪个将领敢不顾士兵自己撤退,任何人都能当场斩了他;上了战场,哪个士兵不顾同伴自己撤退,他身后的士兵就能当场斩了他,即每一个人都是“监军”,此令一出,当即震慑全军。

再加上于谦身先士卒,以忠义谕三军,大家十分感动,士气大振,最后击退了瓦剌军队。

将不顾兵先退者出自

“不顾兵先退者”是一句出自《孙子兵法》的名言,意思是指在战争中,如果将领在战斗中遇到了困难或者处于劣势,就应该及时撤退,而不是一味地坚持战斗。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实战中,将领需要根据战场情况和兵力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固执地坚持某种战术或者策略。如果一味地坚持战斗,可能会导致士兵伤亡惨重,最终失败。

这句名言也被引申为一种智慧,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动,避免一味地执着于某个目标或者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取得成功。

总之,“不顾兵先退者”这句名言虽然简短,但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告诉我们在战争和生活中都需要灵活应变,不要固执于某种想法或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