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子规鸟的典故
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
子规:四声杜鹃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又有一说与屈原有关,但并未广为流传。《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宋·谢逸《菩萨蛮》词:“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宋·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浣溪沙子规鸟的典故
在诗歌《浣溪沙》的诗句里,“萧萧暮雨子规啼”的子规指的是杜鹃鸟。
“子规啼”有“子规啼血”的典故。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
“子规啼血”的典故常被引用在诗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