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为什么写崔州平
刘备邀崔州平出山共谋大事时,被崔州平一句无意功名巧妙的给回绝了。不是他有多自负,而是他将天下大势看得清楚,有些事不是人为就能改变的,自以为走上了一条可以改命的路,到最后才知是命运早已安排好的劫。崔州平在得知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更是长叹一声,说诸葛亮虽然投了个靠谱的主子,但却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似乎他早已料到了诸葛亮的结局一般。
崔州平为什么不出山
崔州平对刘备说顺应天意则能安逸的度过一生,若是硬要和天斗,不信命,到头来并不能争得什么,而是一场空。崔州平宁可选择汉朝是违背天意的,即使他用尽了全力挣扎,最后一切都只不过是为徒劳做了嫁衣而已。崔州平认为那般聪明的诸葛亮怎么会没早早的看清了这一切,所以在刘备第一次和第二次去请他的时候,他都还在犹豫,不是诸葛亮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只是这上天安排命定了事情,岂是他一个凡人说能改变就能改变的。
只是刘备没有坚持到最后,最后扔下他去照顾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最后一封出师表,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话尽了内心的凄凉,一世精明最后尽落得那般下场。或许到了最后诸葛亮才看清了自己,也真正明白了崔州平不出山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和计谋不如自己,而是他比自己少了一份自负,更比自己懂得了天意是要遵从的,再多的挣扎也都是枉然。
三顾茅庐为什么写崔州平
小说并不着急写刘备寻访政治军事能人诸葛亮,而是先让他和一帮闲来无事的隐居者相遇,并与之发生不算太激烈的摩擦。例如,一顾茅庐时,刘备在林间遇见崔州平,后者反对出来承担世务,若不是刘备度量大,估计会吵起来;二顾茅庐时,在风雪小店中遇见石广元、孟公威,刘备被这二位很委婉地下了逐客令:“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接下来遇到的诸葛亮岳父,也是个骑驴赏雪的闲人。
为什么要安排刘备见这些个与治国安邦毫不相关的人物呢?这种写法其实是为显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表明其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高隐山林、独善其身的一面。三国文化也不只有征战沙场、足智多谋的一面,还有飘逸慵懒,清高超脱的一面。不管是什么时期,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会表现出这两种精神面目。这样的三国,才是一个全面而多元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