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儒家文化的礼在葬礼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的礼在葬礼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的礼在葬礼中的体现

孔子继续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

孔子在回答门生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门生宰我以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怙恃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怙恃乎!(《论语阳贸》)。

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哀悼,但他提倡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代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

由汉迄清,各代都推行传统的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把丧葬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以为孝莫重于丧。在这种儒家孝道丧葬观念的支配下,从周迄明清,历代都盛行厚葬。厚葬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丧葬观。

儒家文化的礼在葬礼中的体现

1.

儒家丧葬之礼 《荀子》:“礼者,道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 儒家学说认为礼贯通人之生命始终。因为生死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应按礼要妥善处理,善始善终,才算符合儒家学说。

2、孔子丧葬观对后世的影响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起,厚葬之风便绵延不绝,而它兴起的根源是古人灵魂不灭的观念和对祖先的崇拜。中国丧葬习俗有漫长的过程演变。原始社会不葬人,氏族公社时期只是简单掩埋,奴隶社会时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