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可以兴邦哲学依据
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
意思就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同样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衰亡。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一句话就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呢?
这里面其实就蕴含着很深刻的人文道理。
我们追本溯源,从其出处《论语》入手去品析。
《论语》记载,有一天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也就是听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个道理吗?
孔子回答他:“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也就是话不是这么个说法。
紧接着孔子又举了一句人们常说的话“为君难,为臣不易”来进行说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君王难,当臣子也同样不容易。
自古君王治理天下离不开臣子,而臣子也因君王有了权力地位,以及施展抱负的平台。
但君臣一向是一对欢喜冤家,君权和臣权始终处于一个矛盾却又不可分离的状态,这也就衍生出了朝廷中种种的政治斗争。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斗争是一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且互相制约的。
自古国家想要兴盛,必定是君权和臣权在斗争中达到了合理的平衡,君不压臣,臣不犯君。
由此也就能君臣一心,共同治理国家了。
而这其中能够起到调平作用的,其实就是孔子引用的这句“为君难,为臣不易”了。
可以说若君王和臣子能够真正懂了这句话,君王懂得站在臣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臣子也能够理解君王的苦衷,那么何患君臣不能齐心,君臣齐心国家如何能不兴盛呢?
就比如老朱家的大明帝国,话说当年朱元璋得了天下,杀尽功臣,去丞相之职,将天下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而且为了稳固边疆,一下册封了七名藩王去戍守边疆。
由此便认为大明帝国的根基已经稳如泰山一般了,于是在他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时便得意的告诉他“朝中有奸臣,藩王自领兵锄奸,你只管做个太平皇帝便可了”。
可这位建文帝真的能安心当个太平皇帝吗?
自然是不能,他自有他的担心,他曾问祖父朱元璋:“朝中有奸臣,藩王来除。那若是藩王发难,又该如何呢?”
当时的朱元璋并没能够回答的出来,或许是朱元璋认为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
但显然,藩王的势力一直是建文帝的心病,毕竟那七个藩王可都是他的叔叔。
于是在继位不久,他便雷厉风行得展开了削藩行动,一口气搞垮了六个叔叔,唯独剩下了燕王朱棣。
此时的他心情想来真的是非常难过的,爷爷刚去世,自己就把爷爷安排好镇守大明边疆的六个叔叔抓的抓、杀的杀,纵然是铁石心肠,内心也不会毫无波澜吧。
但没有办法,这就是皇帝的命,这就是君权和臣权之间必然会遇到的矛盾。
而反观他最后一个叔叔燕王朱棣,此时看到兄弟们一个个被侄子搞掉,是真的坐不住了。
因为显然,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了,与其等死,倒不如索性反了。
于是燕王朱棣借来朱元璋“朝中有奸臣,藩王自领兵锄奸”的祖诏,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直奔南京而来。
结局历史早有定论,朱棣夺得了帝位,建文帝自焚而死。
当然也有史书说建文帝早已偷偷逃走,火中的遗骸并非朱允炆本人,但其实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建文帝确实下岗了。
试想,若他们叔侄都能够明白“为君难,为臣不易”的道理,或许也不至于闹得如此凄惨的结局。
就比如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间黄袍加身被捧上了龙椅。当上了皇帝以后赵匡胤态度很明确,你们既然让我当这个皇帝,那就请配合我一下吧。
于是杯酒释尽兵权,稳固了皇权,一起打过天下的兄弟们也都有了善终。
反观我们的时代,领导和职工、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之间之所以存在很多矛盾,其实同样也是缺乏这种相互理解和体谅的心。
其实只要有此一心在,很多矛盾便不会激化,很多问题也就能够被化解掉了。
这其实便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这个道理的调和之功,而这又何尝不是“一言而可以兴邦”呢?
之后,鲁定公又问孔子“一言而可以丧邦”的道理。
其实很多时候,一句话说出来,成败就已经是定数了。
秦末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项羽的一个谋士建议项羽要定都咸阳,项羽听罢一口否决,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也就是有了功名富贵如果不回到故乡去,那么就好比穿着丝绸的衣服在夜里走路,谁能看的见呢?
就冲这句话,项羽就打不赢刘邦。
大丈夫心不在天下,而是希望得了功名回家乡去显摆,好让老乡们看看自己多么厉害,如此狭隘的器度,岂能成事。
其实这种观念在当代是非常普遍的,考学、读书不为学本事做事,反而只为了炫耀和虚名,工作总想着邀功,凡事总是希望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等等。
这种虚荣的观念其实是与项羽一般狭隘的,这一点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之后孔子告诉定公:“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意思就是如果君王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不违背,那么结果肯定也是好的。
那如果君王说的不对,我们还是不违背,那结果岂不就是“一言而丧邦乎”?
这个道理实在是太过于普遍了,企业领导的一个决策,很多时候就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这个时候一个是要考验领导的个人实力,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看领导是否能够积极采纳别人好的建议,因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总是对的。
但现实中大部分领导其实往往碍于面子都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很多时候明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好,还是死要面子不承认,最终影响了发展。
刘邦一介地痞,文治武功哪里都比不过项羽,但他唯一一个优点就是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
结果他果然仗着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陈平这些厉害人物战胜了项羽。
所以,这一点领导层的人要尤为注意,不要因为面子,犯了“一言丧邦”的过错。
家庭中其实也是一样,家中的很多矛盾其实也都不过一句话的事。
“丈夫难,妻子亦难”,两个人都在为了家庭承担着责任,累了,心里委屈抱怨几句很正常,哄几句,过去了也就没事了。
若凡事都非要较个真,总把话往死路里顶,那日子怎么能过好呢?
综上,这就是“一言兴丧”的道理,这个道理非常深刻,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一言可以兴邦哲学依据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有人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
如果知道了做国君的艰难,(自然会努力去做事)这不近于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定公说:“一句话而丧失了国家,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的作用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
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感到什么快乐,唯一使我高兴的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是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这不就近于一句话就使国家丧亡吗?”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关键不在于说话的人,而在于听话的人,如果听话的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好的话可以激励他进步,不好的话可以警醒他让他警惕。任何时候都应该冷静,思考每一句话背后的目的,然后做出相应的措施,这样,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