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

谢邀夫子也不全是歧视农业耕稼,他是对樊迟这个学生抱着比较高的希望的,论语有两处樊迟问仁的记录。颜渊篇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路篇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夫子希望把自己对于仁的理解和运用教给樊迟,把他培养成上流知识分子,成为治人的劳心者而不是治于人的劳力者,希望他有更高远的志向。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只知稼穑的农夫自然无法进入上流阶层,孔子有所轻视在当时来说是无可厚非的,樊迟之问当然是辜负了他的期望。当然,战国时期许行的农家学派就朝着治国理政发展生产去了。

再者,夫子他自己也不会农圃之事啊,樊迟身为门徒,想学稼穑应该去问问什么荷蓧丈人之类的老农,问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破落贵族读书人有什么用,当然要挨骂。

然后这里的小人,也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应该是志向并不高远的人,毕竟在夫子这个没落贵族看来,只会体力劳动是进不了上层阶级的。所以不是说樊迟是品德低劣的人,而是说他并没有符合夫子认为的高尚志向。而关于樊迟的品德,前面有说,樊迟问仁然后夫子解释,樊迟未达,夫子再解释,结果樊迟还是没懂,又跑去问子夏这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啥意思。对于仁的含义和夫子的教诲,他能反复去思考,反复去询问,说明他的内心对于仁是接纳的是拥护的,他是真正有仁爱之心并会想着如何去践行仁爱的人,这种人怎能称之为道德恶劣的小人呢?而他关于稼穑的思考,则说明他同时贴近于普通劳动群众,他希望踏踏实实自食其力地过生活,而不是像贵族们一样对劳动不屑。他只是不符合那些贵族和读书人的志向观念,从而被夫子认为是胸无大志的“小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