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什么是考异法

什么是考异法

什么是考异法

《资治通鉴考异》,简称《通鉴考异》,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副产品」,共三十卷。此书利用书证、物证、校勘等方式订正真伪,结论常以「今从之」、「今从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通鉴考异》用以说明史料取舍的原则和考证过程,遇年月、事迹有不同之处,均详加考订,并注明取舍的原因,「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者,修入正文,余者注於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先注所舍者云某书云云,今按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云今两存之。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1],意在「辨正谬误,以祛将来之惑」。又如陈寿《三国志》记周瑜之死,未记明确年代,《通鉴》卷六六载,献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於巴丘。司马光《通鉴考异》曰:「按,《江表传》,瑜与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时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