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怎么解释
“韬光养晦”读音是tāo guāng yǎng huì,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意为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培养和积累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藏拙以养晦,等待时机到来再发挥自己的才华。
引证于郑观应《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成语源自于《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重器,非素所易得也。韬光养晦,至大至刚,至便至易,近于无事至于有事,不亦善乎!\"
这句话中的“韬光养晦”原指军事策略中的一种方法,即在某些情况下,要采取隐蔽、观察、养精蓄锐的策略,等待敌人疲惫或者失误时发起攻击。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到其他领域,表示在适当的时候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实力,耐心积累能力,等待机会。
韬光养晦怎么解释
意思是隐藏锋芒,暂时退隐以待时机。
例句
1、在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假意闻雷受惊,不过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罢了。
2、他这些年韬光养晦,以避免别人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