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苏州拙政园历史背景

苏州拙政园历史背景

苏州拙政园历史背景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在元代古寺旧址建拙政园。王献臣的好友、书画大家文徵明也参与造园,很多景点出自王献臣的设计。拙政园的建造历时20年,1530年方才竣工。园林传到王献臣不争气的儿子手里,其子好赌,被人在赌局中设下陷阱,结果一夜狂赌之后,输了个一干二净,将拙政园拱手交给徐家。曾经富甲一方的王家子女后来落魄到给别人当吹鼓手。

徐家是苏州的名门大庶,随着徐家的衰落,拙政园也渐渐荒废。转眼到了明末清初,入苏的清兵一眼看中了拙政园,强行住进园中。当时的园主是徐氏第五代后人,无奈之下,只得以二千金将拙政园卖给海宁相国陈之遴。

陈之遴原为明朝臣子,投降清朝后,谋得一官半职。陈之遴作为园主,还没有进过拙政园,没有看过拙政园中的一花一木,就因贿赂罪,全家一并被发配到辽宁。陈之遴最后死在戍任上。陈之遴的夫人徐灿是著名的才女,陈其年称徐灿“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曾经在园里住过的徐灿,后来写了两本关于拙政园的书——《拙政园诗集》和《拙政园诗余》,以怀念在拙政园中度过的时光。

1662年,拙政园被充公,没为官产。康熙三年(1664年)改为兵备道行馆。之后,拙政园被发还陈之遴之子,陈家转卖给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兵败,王永宁惧而先死,园遭籍没,再次荒落。

拙政园还与《红楼梦》的诞生不无瓜葛。相传康熙末年,园的一部分为曹寅购得,曹雪芹就诞生在园内,少年时也常在园中游玩,所以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取材于拙政园。

拙政园的变化就极有代表性,乾隆初年,拙政园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加上东部的归田园居,原为一体的拙政园,遂分为自成格局的三处园林。复园有葺旧成新,旧观已复之意,沈德潜作有《复园记》。袁枚、赵翼、钱大昕、范来宗、潘奕隽等文人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把苏州定为苏福省省会,拙政园成为忠王府的一部分。园中见山楼,成为李秀成的办公场所。太平天国在苏州三年多的时间里,李秀成就在忠王府里添加了很多建筑。直到清军占领苏州,浩大的工程还在进行。一路杀进忠王府的清兵们个个目瞪口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除了极尽奢华的园林之外,园林里的工匠还在一刻不停造园的情景着实让他们吃惊不小

苏州拙政园历史背景

拙政园的来历: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拙政园的主要景点有:一、涵青亭,二、天泉亭,三、梧竹幽居等。

一、涵青亭

涵青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 避雨。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二、天泉亭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三、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