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辎重
古代军事中的用语,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古代:辎重,军队一切军用物资,生活物资。粮草,衣被,武器,装备等(实际上也包含装载运输军用物资的车辆,工具)。运送军用物资的部队称为辎重部队。
现代:辎重,军队一切军用物资,生活物资。包含运输车辆工具。粮可能还在内,草可能不算了。现在也不再称辎重部队了吧,称后勤部队了。
辎重部队,是古时候的说法,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前线的将士提供营帐和食物等等,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后勤部队。
扩展资料:
明代隆庆时期,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创建的一种辎重兵编制。全营编官兵1908人,内将官1人、中军1人,下统军车兵30人,配军车3辆、杂役兵254人、车炮兵1622人。戚继光创建的辎重营,一次可载米200石、烘炒300石、黑豆500石,可供10000人马3日之食。
全营装备的枪炮,既可保卫运输途中的安全,又能随时投入战斗,以火力支援其他部队作战。
什么是辎重
辎重是古代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后经沿用、演化,系指军队携运行的物资。
解释
⒈ 外出时携载的物资。
⒉ 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
出处
《老子》:“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 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 赵王,乃行过 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
清 袁枚 《新齐谐·喀雄》:“一日 周 女忽至,带来辎重甚富, 雄 惊且喜。”
《孙子·军争》:“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新五代史·唐臣传·王建及》:“﹝ 建及 ﹞即呼众曰:‘今日所失辎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
杨朔 《征尘》:“队伍通过我们身旁,长长的一列,最后是辎重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