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出处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封大夫出征西域所作,全诗如下: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的“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一句,用以形容松树在寒冷的风霜中顽强生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的勇士们的敬仰之情。这句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传达了对封大夫出征西征的期待和祝愿。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出处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长松卧壑困风霜,花落知多少。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的场景,通过描绘长松、黄河、高楼等自然景观,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长松卧壑困风霜,花落知多少”描绘了长松在风霜雨雪中凋零的景象,寓意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