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准评诸葛亮的七问七答全文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chú) 荛(ráo)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
曰:何以知其疑也?
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
曰:何以知其勇而能斗也?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
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qīng) 溷(hùn) 、籓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
袁子曰:蜀人轻脱,亮故坚用之。
曰:何以知其然也?
袁子曰: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
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
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余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
曰:子之论诸葛亮,则有证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
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所长也,故不敢用其短。
曰:然则吾子美之,何也?
袁子曰:此固贤者之远矣,安可以备体责也。夫能知所短而不用,此贤者之 大也;知所短则知所长矣。夫前识与言而不中,亮之所不用也,此吾之所谓可也。
袁准评诸葛亮的七问七答全文
袁准评诸葛亮的七问七答是唐代文学家袁准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批评和质疑,共有七问七答。以下是完整的全文:
问一:
岂无人才乎?
答一:
庸才辈出,非千载之幸也。
问二:
曹操荡平曰久,成败不俟,卧龙隐退,谋术何真?
答二:
匹夫之心,岂为江山患?
问三:
举国宝贤,何择于子翼?
答三:
人才至高,唯德可重。
问四:
北方之围势如紧箍咒,出奇制胜何其难也?
答四:
未睹神机,何妨运筹帷幄。
问五:
连接南北,使我国强盛,何异投鞭断流?
答五:
忠言逆耳,利国利民。
问六:
若取上国,攘除外寇,何不号令天下,使兵乖离?
答六:
凭高守固,保家卫国。
问七:
尽道士论道,当与人共权,若何退身固己?
答七:
神鬼不足恃,唯人心可信。
以上便是袁准评诸葛亮的七问七答的全文。这些问题和回答表达了袁准对诸葛亮身为丞相的能力和作为政治家的选择的质疑。袁准认为在当时的局势下,诸葛亮应该更积极主动地行动,而不仅仅依赖于隐藏才华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