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的考中者称为
明清时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级考试分会试和殿试,地方级考试分院试和乡试,共四级。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从童生(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中考选出秀才(又称生员)。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高一级的乡试。院试考中者为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里举行一次,由秀才参考,考中者即为举人。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乡试之名来源于西周的乡举。明清仿古制,称乡试为大比(比,考核)。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故又称春闱、礼闱。参加会考的是各省的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
殿试:在会试后同一年举行,由皇帝亲自策贡士于殿廷,考策问。录取的是进士,根据考试成绩,按三甲录取发榜:
会考的考中者称为
贡士或中式进士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
明、清考试程序:参加初试的士子叫“童生”,童生需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格者为“生员”。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会试的废除: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