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颜之乐的事例
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李煌明)
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其牲是事不离乐,与“心事合一”境界的观点――乐不离事,刚好相对。其主要人物除了王守仁外,还有王艮、罗汝芳等。
关于孔颜之乐的事例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