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知余心乐的余是谁
屈原在《离骚》中使用了五个不同的自称代词,分别是:“余”、“吾”、“予”、“我”、“朕”;以“余”(50次)和“吾”(26次)为最多,
“余”、“吾”都可以用于主格,出现于句子的第一、二、四位,
第一位:
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余以兰为可恃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余独好修以为常;余犹恶其佻巧;
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将远逝以自疏;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吾令丰隆乘云兮;
第二位:
汩余若将不及兮;夕余至乎县圃;夕余至乎西极;
来吾道夫先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第四位:
忳郁邑余侘傺兮;曾歔欷余郁邑兮;溘埃风余上征;周流乎天余乃下;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惟庚寅吾以降;延伫乎吾将反;历吉日乎吾将行;
“余”、“吾”也都可以用于宾格,但“吾”用于宾格时少,且都用在否定的语句中,并置于动词之前,
“余”:雷师告余以未具;鸩告余以不好;告余以吉故;
“吾”:恐年岁之不吾与;不吾知其亦已兮;
“余”可用于介词之后的宾格,“吾”未有此种用法,以下“与”和“为”都是介词,“余”用于其后的宾格,
初即与余成言兮;鸾皇为余先戒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余”、“吾”又都能用于领格,“余”用于领格时,与被领词语有时间以“之”字,“吾”用于领格仅二例,都不间以“之”字,
“余”:苟余情其信芳;屯余车其千乘兮;岂余心之可惩;非余心之所急;
“吾”:邅吾道乎昆仑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予”在《离骚》中出现四次,均用于宾格,其用于否定名中时,与“吾”一样置于动词之前,
申申其詈予;倚阊阖而望予;诏西皇使涉予;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我”出现二次,均用于宾格,一处用于否定句中,也置于动词之前,
恐高辛之先我;国无人莫我知兮;
“朕”出现四次,均用于领格,
回朕车以复路兮;哀朕时之不当;怀朕情而不发兮;朕皇考曰伯庸;
综上,作为人称代词,就其用法而言,可分三类:“余”“吾”一类,“予”“我”一类,“朕”一类。“余”“吾”都能用于各格;“予”“我”则只能用于宾格;“朕”则只能用于领格。“余”“吾”的区别在于:“余”是全面发展的,而“吾”则主要用于主格,其次用于领格,不带“之”字,再次用于否定句中的宾格,置动词前,不大用于动词后的宾格,不用于介词后的宾格。
此外,古人行文最忌复叠,诸字同义则变换使用,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
吾
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
余
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兮。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
吾
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
吾
知其亦兮,苟
余
情其信芳。高
余
冠之岌岌兮,长
余
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
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
吾
犹未变兮,岂
余
心之可惩。”这一段用自称代词凡11次,“余”“吾”“朕”互用,倘不避复,同用一“余”或“吾”足矣。
但是,《离骚》中也有接连多次使用一个代词的,如“皇览揆
余
初度兮,肇锡
余
以喜名。名
余
曰正则兮,字
余
曰灵均”;“岂余身之惮殃兮”至“杂杜衡与芳芷”,其间连续用六个“余”字。这些地方不忌复不变文的原因,可能与音调的谐和有关,即变文互用时,也不是任意使用的,也须讲求音调的谐和。因为古代的音值现在并不能完全明了,屈原按照什么样的音律来表现他的诗歌的声音之美,无从知晓,但从与这些代词连用在一起的字来看,不难得到一点消息。比如“将”字上的代词全部用“吾”,除《离骚》中的七例外,另《九章》中有“吾将荡志而愉乐兮”(思美人)、“吾将罢兮”(思美人)、“吾将董道而不豫兮”(涉江)、“吾将以为类兮”(怀沙)四倒。又《离骚》“告”字下的代词全用“余”,《九歌》“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湘君)也是一例。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非原创,摘自廖序东《楚辞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