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浣溪沙词牌名

浣溪沙词牌名

浣溪沙词牌名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

       词牌名《浣溪沙》,又名《小庭花》、《满园院》、《广寒枝》、《和清风》、《东风寒》、《踏花天》、《锦缠头》、《杨柳陌》等,原是唐玄宗时的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因为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所以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此词牌原有杂言、齐言两种体式。敦煌曲子词中收录的唐末五代词人的《浣溪沙》都是杂言体,而收录在《花间词》、《尊前词》两集中的《浣溪沙》多是齐言体,间有杂言。到北宋时,《浣溪沙》仅指齐言体,而将杂言体称为《摊破浣溪沙》。

词牌沿革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甫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甫的《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因此,梁说仅备参考。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平韵体。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就现存《浣溪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作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期的\"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的音乐形态。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宋代相较于唐五代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在音乐形式上,词牌\"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在金元明清时期,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淲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折叠

格式特征

浣溪沙词调有五种格式。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以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代表。前段第二句,韦庄词\"孤灯照壁背窗纱\",\"孤\"字平声,\"照\"字仄声。后段第二句,欧阳炯词\"园中缓步折花枝\",\"缓\"字仄声。第三句,李煜词\"登临不惜更沾衣\",\"登\"字平声,\"不\"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其馀悉参后词。 至《花草粹编》所载李氏一词,前段第三句\"流水飘香乳燕啼\",历查唐宋元诸家平韵词,此句从无第二第六字用仄、第四字用平者,李词误填,不可从。

变体一,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以唐末五代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为代表。此词首句不起韵。薛词别首\"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正与此同。

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以五代宋初孙光宪《浣溪沙·风撼芳菲满院香》为代表。此词后结作三字三句,唐宋元词,仅见此作。

变体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以五代顾敻《浣溪沙·红藕香寒翠渚平》为代表。此词前后结皆三字三句。按《花间集》本,前后两结仍作七字一句,今从《花草粹编》,以备一体。

变体四,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三句,两仄韵。以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为代表。此调全押仄韵者,止此一词,无别首可校。

折叠编辑本段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语含颦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变体二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风撼芳菲满院香,四帘慵卷日初长,鬓云垂枕响微锽。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梦未成愁寂寂,佳期难会信茫茫。万般心,千点泪,泣兰堂。

变体三

格律对照例词:《浣溪沙·红藕香寒翠渚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红藕香寒翠渚平,月笼虚阁夜蛩清。天际鸿,枕上梦,两牵情。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宝帐玉炉残麝冷,罗衣金缕暗尘生。小窗凉,孤烛背,泪纵横。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折叠编辑本段典范作品

(唐五代)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五代)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唐五代)张泌《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

(北宋)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北宋)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北宋)周邦彦《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

(南宋)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南宋)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南宋)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南宋)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浣溪沙词牌名,竟然如此的美!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晏殊- 宋

·《浣溪沙·阆苑瑶台风露秋》-晏殊- 宋

·《浣溪沙·绿叶红花媚晓烟》-晏殊- 宋

·《浣溪沙》-晏殊- 宋

·《浣溪沙·宿酒才醒厌玉卮》-晏殊- 宋

·《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晏殊- 宋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晏殊- 宋

·《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晏殊- 宋

·《浣溪沙·淡淡梳妆薄薄衣》-晏殊- 宋

·《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晏殊- 宋

·《浣溪沙·三月和风满上林》-晏殊- 宋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 宋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北宋

宋朝 诗词 晏殊作品 七绝

浣溪沙词牌名的由来

〔题考〕【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作法〕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浣溪沙词牌名

1、 浣溪沙是一种词牌名。

2、 浣溪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种词牌,其特点是抒发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誉为“词中绝品”。

3、 浣溪沙的流传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还有许多音乐作品、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都采用了浣溪沙这个词牌名,使其更加广泛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