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舍生取义谁提出的
舍生取义典故来自: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它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以德服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
以德服人舍生取义谁提出的
战国时期的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舍生取义
成语发音:shě shēng qǔ yì
成语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语示例: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