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的象征意义及举例
捣衣的象征意义
“捣衣”这一意象常表达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远别故乡、游子思乡的愁绪,还有忧国忧民,希望战争停止,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寄予了对和平的向往。
另外,异乡听砧,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异乡的砧声,会触发诗人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只身漂泊的命运。
最后,寒夜捣衣,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更令人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无尽的思念之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
举例: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 —— 宋 · 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 宋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 唐 · 顾况《游子吟》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唐 · 杜甫《秋兴八首》